种下这棵“树”

■张周

《教育导报》
2023年第44期(总第3809期) 导报四版

2021年初夏,甫一走进成都市师上学校这所富有大学文化底蕴的“校中校”时,就被这里别样的风景所吸引——广阔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绿树环绕,参天古木郁郁苍苍,一片生机盎然,阳光透过繁枝茂叶,和林间飞鸟一起洒下了满地的斑斓。

正如泰戈尔那充满诗意的解读:“花的事业是甜美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显然,“做叶的事业”首先需要种植一棵教育之“树”。

近些年来,看惯了眼花缭乱的粉饰景观,也厌倦了喧闹嘈杂的“内卷”场面,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逐渐意识到,办学需要坚守一分宁静致远的简单与纯粹,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此,伫立于这片曾是师范院校的校园里,我看到了与同仁们一直默默追寻的美好教育意象,就像如今这里的人对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并不追求一副面如冠玉或艳若桃花的生物长相,而是需要有一种“师表千秋、上善若水”的精神品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决定种下这棵“树”后,我努力对“树”的教育意象进行自觉重构——

在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过程中,我始终认为,不能以千人一面的“复制”方式和千遍一律的“灌输”手段教书育人,而是要对每一个独特的、具有无限潜力的个体进行因材施教,要让每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张力的灵魂获得深度唤醒,诚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在基础教育的百花园里,我始终坚信,一群志同道合、志存高远的教育人以虔诚和谦逊的态度、以“敬业”和“专业”的精神种下了一棵教育之“树”,致力于将其培育成一棵根深叶茂、顶天立地的“教育常青树”,这就意味着,绝不能拔苗助长、一叶遮目,而只能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躬身杏坛,耕耘时岁。也许,献身于“树”的教育的人生注定是平凡的、辛苦的,有时还是孤独的、沮丧的,但这项事业一定是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高贵的、伟大的,因为,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时,我们需要构建出风清气正、积极向上、行稳致远、和谐包容的教育生态,才能“耕耘”出有高度、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有效度的良知教育。

德育培根、课程强干、特色开枝、治理养冠、文化铸魂,这是创新育人的“种树”实践,只是为了让普通的学生变得优秀,让优秀的学生走向卓越,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树”的姿态成就最好的自己,进而成长为肩上有责、脚下有路、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现在有梦、未来有成的“家之砥柱”与“国之栋梁”。

我愿这棵“树”是发展绿色质量的成长之树,亦是实现“向阳而生”的生命之树,更是肩负“家国天下”的使命之树。种下一棵“树”,厚积薄发,只待千尺,当自成风景。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