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劳动教育“动”起来“活”起来

■毕江

《教育导报》
2023年第44期(总第3809期) 导报二版

近日,新华文轩万源分公司联合万源市第一小学组织700余名学生分批前往秦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劳动教育研学活动。活动中,学生认识了各种劳动工具,了解各种应季蔬果种植要领,开展了种植实践、手工制作、现场烹饪等活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魅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除了万源市第一小学,万源市其他学校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教育课程。去年以来,万源市教育局就着力打造特色劳动实践基地,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开展创造条件,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让学生在劳动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整合资源,打造校外特色劳动教育基地

“大家采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使劲拽拉,更不能用指甲掐,要用手指轻轻用力提摘,采摘茶叶的芽芯……”日前,在万源云海茶山劳动教育基地内,随着老师的讲解结束,万源市白羊学校的几十名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一捏一提一放,嫩绿的茶芽放入小背篓里,茶园里回荡着学生的欢声笑语。

万源云海茶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现有茶园3000余亩,其中,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区域600余亩,还建有巴山富硒茶史馆,拥有专兼职教师团队29人。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动手采茶,还可系统学习茶史、茶经、茶艺、茶礼等传统文化,学习种茶、制茶、泡茶、品茶等技能。

万源市教育局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支持学校和社会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打造本土特色课程,鼓励学校和社会在校内外建设劳动教育基地,打造出不同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将特色劳动教育融入学科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万源市秦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就是由企业联合基地、学校共同建设。该基地针对各校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设置为生产劳动、生活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三类,内容涵盖木工、陶艺、竹编、农耕文化、急救知识等,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的自立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目前,万源市建有省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两个,万源市级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三个,占地面积2800余亩,拥有专职教师团队90余人,可日接待学生量5000余人次。

因地制宜,丰富校内劳动教育内容

去年5月,万源市新店小学将学校闲置的空地进行整理,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基地建立后,学校为每个班级划分了‘责任地’,并积极发动学生为自己的地块命名,参与到责任地块的种植与管理中,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万源市新店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学校还精心打造“耕读”文化墙,引导学生熟悉节气与劳作的紧密关系,了解农业基本知识。

在万源市新店小学,为树立劳动最光荣观念,学校还评选了“劳动实践之星”,通过评优评奖来激发学生参加劳动的热情。

万源市丝罗小学则是将劳动教育与多学科教育融合推进,相继开展了“古诗词里话秋天、我与植物乐交谈——种植社团特色活动”“筑起篱笆园、种下幸福花——创意美术活动”等系列劳动实践活动。丝罗小学还针对劳动教育建立了劳动教育评价、管理监督和正向激励机制,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万源市第二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由专职教师授课,学校还将课堂延伸至校外,按照劳动课程任务群,分级分段教学,系统地给学生讲解垃圾分类、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传统工艺制作等。

据了解,该市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建立了定期开展校外劳动研学机制,设置了以校外劳动研学为主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周”。全市7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有近60%的学校在校内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所有学校均开设劳动课程,有近61%的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此外,万源市各个学校还结合自身特点,不断丰富和探索创新劳动特色教育课程,完善劳动教育方式,弘扬秦巴耕读传统,把劳动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让劳动实践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