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教育导报》
2023年第47期(总第3812期) 导报二版

精准对接,培养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讲台上,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二级教授贾春生神采飞扬地讲解复杂的数学公式;讲台下,新都一中的学生正聚精会神听着。为中学生上课,贾春生已经坚持了快4年了。依托西南石油大学的优质资源,这样的课堂场景,对新都一中来说是一种常态。

科技创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新都一中课堂的这种“常态”,正是与高校深度合作,精准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缩影。

新都一中2016年成立专门的铭章学院,采用大学的学院制管理体系,加大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2018年,获评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早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

“高校给我们提供了高水平的专业支持。”新都一中科学教师赵博涵介绍,西南石油大学组建了专家团队为新都一中学生提供大学先修课程,并对学生研究课题提供指导。

“我亲眼看到了化学课本上提到的黄铜矿、赤铁矿等。此外, VR实景观测让我产生了对电子科技研究的兴趣。”今年3月11日,新都区香城中学高一(6)班学生何礼思和同学们走进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秘自然界中的化石。这是香城中学卓越学生干部成长学院系列课程之一。

2015年,在西南石油大学的指导帮助下,香城中学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大学教师常态化为其开展科技创新讲座和大赛集训指导。近年来,香城中学科创成果显著,2017年,学生参加“ MakeX机器人挑战赛”获得全国总冠军,有4篇论文发表于《无线电》杂志,并申请了1项新型专利。

在精准的需求对接下,新都区高校附属学校、联盟学校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开展了各层级、各类型的人才共育项目,有力推动了育人方式深度变革。成都医学院与汉城小学共建心理健康中心,四川音乐学院与多所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合作,西南石油大学在新都区高中学校设立多个博士工作站,指导师生在《物理教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出版专著1本,参编绘本1本。

用好资源,开展普适性科学教育

“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需要面向全体的。”新都区基础教育科科长代明亮告诉记者,除了早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更要做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科学教育。得益于对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新都区的科学教育实现了高起点的发展。

新都区兴乐路小学从1年级起,就为所有学生开设了系统的编程课程,从图形化编程开始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还将学习 Python编程、机器人编程和 C++编程。

为何学校能顺利开设这样的课程?同样是得益于高校的帮助。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将该校作为“元宇宙计划”青少年信息素养提升项目共建基地学习,充分提供师资和课程支持。

与此同时,新都教育依托高校资源,建立了科技创新教育教师培养和学生培优专家团队。主题式、项目式的培训方式让老师充分感受到了合作、探究、测试、优化的乐趣。新都区科创教研员赵山介绍,每年仅依托环西南石油大学基础教育联盟就开展各类教师培训10余次。

在新都区“校-地-校”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下,各中小学校也更加主动寻求高校帮助,科学教育变得多元而专业。汉城小学系统化地构建起“种植、养殖、科创、机器人”四位一体的“青鸟天堂科技实践基地”;石板滩中学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帮助下,开设3 D打印和编程课程;蚕丛路小学因地制宜,研发特色 STEM校本课程《蚕》。……

尝到了与高校深度合作的甜头,新都区将教育触角伸得更远。去年,新都区开始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在基础教育开展“信息学”科学普及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前,已创建15所区域特色信息学示范校,并开展全学段信息学普及教育,在“双减”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社团课程、课后延时服务、周末和寒暑假托管服务等,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