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案例
小 Z(化名),16岁的高一女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经济条件还不错,有一个弟弟。小 Z小学、初中在老家上学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性格很内向、不太爱说话。初中时曾经几次用小刀或者圆规划伤手腕。
一天晚上和母亲通电话,小 Z听说父母因她成绩下降吵架,便跑到宿舍楼顶楼想要跳楼,因为顶楼到天台的门被锁住了,自杀未果,坐在楼梯上哭泣不已,感觉胸闷不能呼吸。随后赶到的室友赶紧将其带回了寝室并劝慰。第二周,小 Z因同学声音大而与其发生冲突,该同学觉得委屈报告了班主任。在与班主任谈话时,小 Z说自己一听到周围有比较大的声音就觉得胸闷、浑身难受、不能呼吸,初中时曾因此昏厥,自己是真难受,不是故意针对该同学,表示愿意当面道歉。
二、危机处理过程
第一步:征得小 Z同意后,班主任与心理老师联系并报告了学校危机小组成员(年级组长),但小 Z不同意联系家长。班主任还委托与小 Z关系亲密的室友做好监护工作,有异常情况立刻报告,并要求相关学生保密、不私下评论。
第二步:心理老师约谈小 Z。小 Z表示只要周围有较大的声响就会非常难受,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不配活着;心情异常烦闷,有时候甚至一定要见到血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周六至今已两次割伤自己;完全无法静心学习。心理老师综合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说服小 Z联系家长。
第三步:家长赶到学校,对小 Z的症状并不惊讶,但没想到小 Z竟然想自杀。其母亲说,她和丈夫关系不好,要不是看在孩子的份上早就离婚了。她为娃娃做了如此大的牺牲,娃娃不理解、珍惜,竟然还要自杀来伤她的心。心理老师建议其将小 Z带回,到专业医院咨询诊疗。小 Z经过专业医生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脑垂体增大。就医期间,小 Z想返校继续读书。学校领导、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经过与该生家长多次、充分沟通后,家长同意该生休学,并办理了休学手续。
第四步:心理老师为受小 Z事件影响较大的室友、同学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学生们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无明显应激表现。小 Z经过治疗后回校求学期间,心理老师多次辅导、班主任老师日常关爱,现已顺利考入高校继续学习。
三、案例反思
第一,父母关系不和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成年人之间的紧张关系特别容易影响到儿童和青少年,照顾者在压力或疲劳时的反应或情绪波动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孩子感知到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与他们感受到的压力、出现的负面情绪、攻击性行为甚至睡眠等问题呈正相关。小 Z的妈妈长期、反复给孩子灌输:自己为了她姐弟二人,尽管夫妻关系很不好,仍然百般忍受不愿离婚;经常在孩子面前哭诉丈夫的不是,让小 Z对妈妈有歉疚感甚至是负罪感,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妈妈没有活得更好的根源。
第二,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小 Z从初中开始就多次因情绪问题出现昏厥,父母总认为是身体不好,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也不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对于小 Z同学多次割伤自己更是毫不在意。学校应引导、帮助家长重视心理问题,了解一些心理危机干预的常识。
第三,做好转介工作。针对有精神问题或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可以邀请专科医生在合适的时间到校园内接诊或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就诊。
第四,对学生需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教育。小 Z同学多次割腕,手臂上留下多条伤疤,知情的同学都没有及时报告,直到小 Z与同学发生冲突,班主任调查中才了解情况。该案例提醒学生,同学一旦发生不理智的行为,尤其是危及自己或他人生命时,一定要第一时间报告老师。
第五,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关爱学生,常常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及时发现心理危机的学生、避免发生恶性事件,避免对社会、学校、家庭和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