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九义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成都市新津区泰华学校 罗成刚

《教育导报》
2023年第48期(总第3813期) 导报三版

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教师科研能力一直存在短板。作为一所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我们在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上,以教科研为抓手,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回应社会和家长需求,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访谈,我们发现约34%的学校教师每学期阅读书籍5本以上,大部分教师每期阅读两本左右;57%的教师3年仅写1-2篇论文,32%左右的老师3年内没有写论文;近3年,学校教师没有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不高,师生互动较少,课堂缺乏生命活力;70%的老师没有参加过区级以上课题研究。

究其原因,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教研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满足于苦讲、苦练;多数老师没有坚持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少数老师因教学任务繁重,缺乏研究意识,不愿在课堂教学研究上下功夫;学校教研工作缺乏有效运行机制,缺乏专家、名师引领,学科教研的品质不高;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融合度不高,不少教师认为课题研究是工作负担。

二、提升策略

策略一:从关注课堂开始,让教师开始研究。

课堂教学和研究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基本能力。研究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内容。首先,学校在7-9年级开展网班教学,本校教师在与网校前端教师的共同学习、研讨中,借鉴名师教学方法,逐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4月,围绕如何提高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开展专题英语教研活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英语备课组长刘静等来校指导英语教研活动。其次,学校还邀请省教科院附中、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双流棠湖实验学校等名校的教师到校上示范课,举办学科教学讲座,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邀请省市教科院学科教学专家到校解读新课标,指导课程变革。最后,学校与西华大学共建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为老师们提升学历搭平台。高校教授和研究生走进乡村学校课堂,观课议课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和研究水平。

策略二:聚焦课题研究,让教师走入科研深处。

课题研究是促使教师科研能力实现质的变化的重要途径。平时的学科教研容易流于形式,实效性差,没有解决老师们想解决的教学问题。根据教学问题和需要,学科组集体研讨,将常规教研“课题化”。如根据学生课堂学习不积极主动的现状,语文组、数学组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小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学科组长组织教师们围绕小课题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总结分析教学得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活动定向、定问题、定人、定方案,凝聚集体智慧解决普遍问题,提高了常规教研的实效性。

根据现实需要,我们从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角度出发,成立课题组,并开展问卷调查和分析、查阅文献、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双减’背景下乡村九义学校学生学习力提升研究”。课题立项后,在专家、教授指导下,课题组把课题研究与教学研讨提升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激发了部分老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教师们参与主编的丛书已公开出版。另外,学校的市级课题“乡村九义学校优化教师成长环境的实践研究”也在研究中。借助课题研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为教师培训开辟通道。

策略三:指导写作,搭建平台,筑牢教师科研能力。

写作是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写作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有效指导老师们进行论文、案例写作,学校邀请《教育科学论坛》等报刊杂志编辑多次到校指导。历史老师刘维在教学中探索将本地历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并撰写了论文《初中历史运用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设计》顺利发表,系近年学校教师首次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需要师傅引领和平台。笔者利用领衔成都市名师工作室罗成刚工作室,组织老师们参与工作室研修。工作室组织的征文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并写评语。工作室先后公开出版了师生优秀作文集《花开的声音》《一路花开》。作文集的出版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2022年,学校成功申报“常青树计划”乡村学校“专项扶弱”项目,由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副院长叶剑担任项目导师,遴选5位青年教师为种子教师,开展为期三年的以教师育人方式变革培训,以种子教师培养推动学校发展。

为建设一所“安静、有力量的学校”,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教师们静下心、沉住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教师多读书,学生也才会爱学习;教师多研究课堂,“减负提质”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教师对课标、教材、教法、学生等的研究是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基本途径。真教学,必然要有真研究。立足于真和实,教师教育科研才有灵魂和生命力。基于乡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特点,学校不断引导教师实践、反思、写作、阅读,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才会实现学校教育科研的品质提升。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