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孜州德格县亚丁小学,学校新建的浴室正在贴瓷砖,而这间浴室的修建,与数百公里外的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一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紧密关联。
5月17日,由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读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范式研究交流研讨活动在成都师范银都小学举行。“读创行”项目组领衔人、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师范银都小学语文老师万庆华在介绍项目开展情况及成果时,分享了孩子们通过“读创行”实践,帮助偏远贫困地区学生的故事,用自创小说《熊乐乐与蜗牛先生》义卖善款为亚丁小学修建操场和浴室,只是案例之一。
何为“读创行”?
万庆华介绍,“读创行”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指围绕着一个项目所开展的“阅读”“创作”“实践运用”“三位一体”的语言学习体验活动。在此模式下,以成都师范银都小学为代表的参与学校涌现出许多“作家班”,创作出一系列小说、诗集等儿童文学作品。
“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交流中,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教师雷丹引用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说明学生在创作与实践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转化。
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创作?除了阅读量的积累,“读创行”还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作热情。研讨会上的课例展示给出了生动诠释。
霍森斯小学语文教师秦雅然执教《背包里的天空》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不同于一般导读,这堂课上,老师给学生布置了特别的读前作业。带领学生观察封面后,老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推断故事线索;要求学生在目录中选出自己觉得最有趣的章节标题,在阅读前,自己根据标题推测故事情节……通过封面、勒口、内容简介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创编。书还未读,小读者已经与书本深度互动。
如何实现由“读创”到行动实践?除了义卖作品参与慈善,研讨会上的校园剧表演和交流分享给出了更多答案。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孩子们用舞台剧《鸟与“爱”同飞翔》,生动展示了他们阅读鸟类书籍、观察鸟类生活、围绕鸟类进行创作,最后走进湿地公园以及社区宣传生态保护、将义卖作品善款投入生态保护的实践过程。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学生创作的小说《麒麟笔》出版后,为增加义卖收入,老师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演讲与口语交际等,组织学生撰写义卖推介词;捐助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时,得知对方亲子活动场地受限,同学们提笔给校长写信,希望利用学校场地提供帮助,请求校长给予支持……行动,时时处处都在发生。
“读创行”成为一种学习范式
从2007年开始,万庆华就带着学生从读书到“创书”。从个人实践探索,到学校小课题研究、区立项课题研究,再到成为区域联合研究项目,“读创行”已有16年历程;参与者从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教师团队,发展到区域联合研究的十多所学校,再到省内外自主参与教师若干,涉及师生数千人。
如今,“读创行”成果丰硕,仅在作为领衔学校的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师生就已出版2本诗集、1本写绘作品集、1本科普作品集、8本儿童小说;区域联合研究项目组各校义卖善款数十万元用于捐助偏远贫困地区学校。除了这些有形的成果,“读创行”对学生阅读、写作、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及整体的育人效果更加意义重大。
2022年,第二届“读创行”联合研究项目组成立,把研究重点确立为“读创行”综合性学习范式研究,将“读创行”的研究和实践引向更深层次。
参加本次研讨活动的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徐猛认为,“读创行”学习范式是非常典型的学科育人的实践范式,非常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实践实现人的主体性激活,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学以致用、用以致学,从理解走向表达,用表达来促进理解。他建议项目组更好地梳理出“读创行”内在的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科性特点,使这一学习范式起到更大的引领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