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氛围?班级心理氛围和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健康成长、学业发展有什么作用?近日,由四川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新时代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专门设立了“班级心理氛围(环境)建设”分论坛,探讨班级心理建设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分享全省各地中小学在班级心理氛围建设的经验,呼吁家长重视和参与班级心理氛围建设,营造良好家庭心理氛围。
打好班级心理氛围“协同战”
“班级心理氛围是师生共同创设的一种心理环境,对学业成绩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绵阳市教科所副所长朱殿庆说,绵阳市从2011年起在区域内中小学收集数据,探究班级心理氛围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发现班级心理氛围“灵魂”在价值追求和归属感,“底线要求”是基于共识的秩序管理,“基色格调”是竞争状态和学业压力,“能量源”在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由此,他建议,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给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自主权,要特别关注“学习压力”,淡化“竞争氛围”。
绵阳市安州区沙汀实验小学留守儿童多,班主任李萍在班上践行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方法,尤其关注学困生,让有阅读障碍的小涛负责开关门窗和电灯,同学们都夸他认真负责;让老是爱写错别字的小灏和小爽在萤火剧场展示脱口秀,成为了同学们追捧的“明星”……李萍给所有学生发光发热的机会,让班级变得温暖而明亮。
“班级心理氛围建设家长在场更显神通。”简阳市射洪坝水东小学教师田慧认为,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离不开家校协同。据她介绍,前两年,水东小学从缓解疫情加剧的亲子裂痕出发,举行了“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全校家长会,邀请专家在家长学校传授亲子沟通的方法,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家长们由此更加了解学校的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如此,水东小学德育部门还指导各班级召开了心理健康主题家长会。为开好这次家长会,三年级二班班主任龚飔尧也是做足了功课,不仅邀请了3名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从课外拓展提升、生活独立自主、习惯养成、与孩子如何对话等方面分享经验,还组织全班学生郑重地写下了给家长的第一封信,用稚嫩的语言倾诉着自己的心声。家长会的最后环节,家长阅读了孩子们的心里话,都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自发给孩子写下了回信。这样一来一回,自然而然地增进了家长和孩子间的情感,也打开了父母和孩子间的心结,增进父母和孩子间的交流。与此同时,亲子之间、家校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也更加信任、亲密。
从家校协同守护孩子心理健康出发,现在水东小学的班级建设中也处处可见家长们的身影。有美术特长、字写得漂亮的家长带着孩子办黑板报;在书店上班的家长和学生共同布置读书角;力气大的家长帮着学生搬桌椅……“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参与的过程,就是班级氛围营造的过程,与父母一起创造的班级环境,也更能给学生带来归属感、参与感、认同感、价值感、荣誉感。”田慧说。
守住家庭心理氛围“主阵地”
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若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常常批评责怪孩子;一些家长常以“我为你好”的名义与孩子沟通交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还有一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产生争执……近几年的疫情影响,居家学习和居家办公更加凸显了亲子矛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李杰提醒家长们:“对学生而言,成长的环境一处在班级,另一处在家庭,两者缺一不可,家长一定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一天深夜,李杰收到一位家长的抱怨:“孩子回家就开始做作业,做得还特别快,不到9点就都完成了。然后就开始弹吉他或者上网查阅曲谱练习,要么就是写小说。学校能不能布置双倍作业,让孩子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第二天,李杰发现这位家长的孩子满脸焦虑和不安的神情。他和孩子聊了很久才明白,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极高,希望他不断进取,考上名校。但孩子自觉已经非常努力了,学习也还不错,想保住自己的编曲、写作爱好,并想有所进步,将来有所成就。
为了化解学生和家长的矛盾,李杰请这个孩子发挥才能,作词、作曲创作了班歌,并让全班学生共同学习,在年级的升旗仪式上倾情演唱。班歌收获了来自同学和老师的高度赞扬,李杰把班级演唱的视频发在了家长群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家长们的赞美和羡慕。此后,李杰再也没有听到这位家长谈及孩子弹吉他耽误学习的事了,孩子也不再有焦虑、不安的神情,成绩也稳中有升。
“正是亲子关系的改善,家庭心理氛围的和谐,这个事件最终才走向了家长满意、学生进步的‘双赢’局面。”李杰说。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守好家庭心理氛围的“主阵地”呢?李杰认为,当亲子之间出现矛盾,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家长需要反思,是否是自己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比如,平时属于冷漠型的教育方式,很少关注孩子成长,缺乏深度陪伴,或者是严厉型的教育方式,控制欲很强,凡事都要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不自觉就否定了孩子的一切,这些教育方式都需要家长反思。他建议,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科学地认识孩子的成长变化,“12岁之前的孩子对父母依赖性强,父母要多帮着孩子做决策;12岁以后,孩子成人意识逐渐彰显,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空间。”李杰说。
绵阳市教科所关于班级心理氛围对学生学业发展的研究也佐证着李杰遵循孩子成长变化规律的观点。他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小学和初中学生,父母多管学习与生活,孩子成绩更好;高中阶段,父母多管生活、少管学习,孩子成绩更好。
论坛上,教育专家和各地各学校的心理教师们还围绕着家庭心理氛围建设展开了讨论,最终给家长们汇聚了几条建议:第一,从平等、尊重的角度出发构建亲子关系新模式,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第二,通过共同完成家务、亲子共读、书写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第三,忽略结果、重视过程,把握好教育中的期待效应;第四,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方面做好示范,给孩子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