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东胜九年制学校:办扎根乡土的朴素教育

■本报记者 何元凯 王浚录

《教育导报》
2023年第53期(总第3818期) 导报二版

出安岳县城往东,驱车穿行于龙台镇万亩柠檬花海,再转入一段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估摸50分钟后,就看到了安岳县东胜九年制学校。

因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多年来,当地不少外出“发展得不错”的家长便选择将子女带到外地接受教育。目前的东胜九年制学校规模不大,9个年级只有615名学生。

但留下来的家长,却对这所学校的教育评价不低。近年来,在安岳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东胜学校也在100多所农村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我们没有什么窍门,就是扎扎实实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办朴素的乡村教育。”何为朴素教育?在校长秦仁礼看来,就是扎根乡土特色,因地制宜,努力让东胜学校的每位教师被看见、得到成长,让东胜学子读好书、做堂堂正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教师筑成长之路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因素很多。在东胜学校,教师被作为关键因素。“教师群体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风向标,其工作动力就是一个学校育人质量处于高位的源泉。”秦仁礼说。

实际上,受制于偏僻的地理环境,东胜学校教师流动较为频繁,这也是令许多农村学校校长头疼的事。秦仁礼在东胜学校工作20年来,“送走”了很多优秀教师,他却并不为此苦恼,“我们不怕老师调走,‘人往高处走’,我们理解并支持。学校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后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形成‘后继有人’的良性循环。”秦仁礼说。

“坦白说,我校很多老师起点不高。”秦仁礼道出偏远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如何面对?他谈到东胜学校的做法。新教师到学校后,秦仁礼首先会对他们做评估。“我们坦诚交流。你有什么长处与不足、兴趣与爱好;你的性格与品质、目标与理想……”秦仁礼表示,坦诚的前提是让新教师明白,一切都是为其专业发展。交流过后,每一名新教师都要通过随堂课展示真实的自己,学校将依据评估情况,为其针对性地安排导师。

在这所学校,每一名新教师都要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例如,“3年后你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今后想要调走的话,那时的自己有什么样的本领?”

“让老师从一次成功走向下一次成功。”秦仁礼介绍,学校在新教师培养中运用“梯度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安排工作、布置任务,力争发扬其优点,使其更加易于收获成绩。“近3年,东胜学校所有九年级老师,没有一个不获奖的。”秦仁礼不无自豪地说。

兰晓玲在东胜学校工作了10年,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她来到学校就担任了数学、物理老师和班主任。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成为资阳市骨干教师和学校教导处主任,兰晓玲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她表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帮助。

“我们学校老师都很淳朴,对新老师的帮助都是毫无保留的。”兰晓玲说,除了专业成长,自己从学校老教师身上学到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感,“作为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负责。”

给学生以立身之本

课间时段,东胜学校的校园中,各类体育运动热火朝天,学生一个个生龙活虎。虽然运动场地与设施还不够理想,但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度很高。锻炼好身体,在这所学校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健好身、读好书、走正道、做正人。”在东胜学校一栋教学楼的墙面上,这十二个大字鲜艳醒目。

上课时间,记者随机走到一间教室外观察,教室里学生上课认真。“即便听不懂,也不会有睡觉的,不会有影响他人学习的。”秦仁礼表示,学校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与品格。“这是学生今后的立身之本,也许有的学生今后不会在学业上取得很高成就,但我们的学生必须堂堂正正做人。”

秦仁礼告诉记者,东胜学校以“育有素养的学生”为目标。如何实现?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就落实在“健好身、读好书、走正道、做正人”的行动上,落实在“质朴、勤勉、成人、成才”的校训上。

在这所农村学校,学习成绩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指标。但实际上,东胜学校在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取得了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的成绩。秦仁礼表示,除了教师这个关键因素,另一重要因素是学校一直以来追求的“朴素课堂”。

朴素课堂,就是追求高效实用。多年前,这所农村学校就开始推行小组合作、导学案等多种课堂教学改革措施,追求课堂效率的提高。近两年,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大力开展高效作业设计研究。“学生三分之二是留守儿童,没有家长督促学习,更加需要追求高效的作业设计。每科均衡布置,题型、难易度、作业量都要做到科学,决不允许无效作业。”秦仁礼说。

这所学校不乏创新。近几年,该校推行小学数学拓展训练,每学期举办竞赛,目的不是选拔学生,而是为了拓展学生思维;在一到六年级推行语文课外阅读延伸,不仅要求学生平时在校阅读,回家也有“跟踪考察”,做到每天坚持。……多年来,一步步踏踏实实的探索,让该校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

东胜学校办出了让当地老百姓满意的教育,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今年,学校得到了村里“白送”的一块2亩土地。这块地将被打造成为学校的综合劳动实践基地,为学校的五育融合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