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稻城:赏生态人文之美 探天文科研之魅

■本报记者 杜蕾 郭路路 向颖

《教育导报》
2023年第57期(总第3822期) 导报四版

稻城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侧。这里山川形胜、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丽质天成,旅游资源富集。

雄奇峻秀的雪域奇景与古风绵长、恬静幽美的“香格里拉”文化完美融合,自然人文相辅相成,孕育出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近些年,稻城还建设了高海拔宇宙观测站、子午二期太阳风圆环阵列等国家级天文重点项目和重大天文科研集群。雪山海子的纯净天然、史前文化的发掘考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天文科技的研究建设,在这片雪域秘境交相辉映,擘画出“望璀璨星空、品藏乡古韵、寻远古文化”的全时空画卷。

4月下旬,由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甘孜日报社承办的“打卡文旅新地标·四川全媒看稻城”采风活动在稻城县举行,全川近百名编辑、记者走进这片被誉为“香格里拉之魂”“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的地方,实地领略稻城生态人文之美,感受天文科研之魅。

幼儿园里的“阿西土陶”

让非遗文化生根发芽

和泥、搓泥、拉胚、雕刻……走进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双语幼儿园的“阿西土陶”手工坊,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西土陶,玩得不亦乐乎。手工坊一侧,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陶罐、碗碟、杯子等等,各式各样的设计,充满童真和创意。

“阿西”藏语中是“好地方”的意思,阿西土陶是稻城独特的藏族手工艺产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稻城亚丁“四绝”之一,是以当地一种特殊的泥土为原料,混合其他两种泥土,烧制后颜色呈黑色而得名,又称为藏族黑陶。

“我们幼儿园在深入分析稻城县历史人文和地域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发挥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将本土文化‘阿西土陶’引进校园。”在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双语幼儿园园长泽仁拥初看来,在幼儿的眼中,万物只分为好玩的与不好玩的,而随意地糊泥、敲打泥巴、捏塑泥块等等所获得的快乐,对他们来说就是好玩的,于是“阿西土陶”课程应运而生。

香格里拉镇双语幼儿园的孩子们体验土陶制作。(向颖摄)

整个“阿西土陶”手工坊包括7个区域:和泥区、搓泥区、拉胚区、雕刻区、上色区、烘烤区、展示区,是一条完整的生产线。

在和泥区、搓泥区,孩子们从最基础的揉、捏、搓等认识形状,感受土陶质地,同时锻炼手眼协调及空间思维能力,激发对陶艺的兴趣爱好。到了拉胚区,就要了解“阿西土陶”的文化背景。“我们将邀请民间艺人演示和讲解土陶的制作过程和文化背景,让孩子们带着情感去创作。”泽仁拥初说,而上色区和雕刻区是精细加工的关键环节,也是激发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阶段。烘烤区的“阿西土陶”,经过近10小时烘烤方可进行晾晒,最终呈现在展示区。

结合“阿西土陶”的制作,幼儿园开展了4个年级课程:小班“手指”课程、中班“色彩”课程、大班“拉胚”课程、衔接班“感恩”课程。“‘感恩’课程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将前阶段的学习成果升华,与校园文化‘山海结缘,感恩奋进’相结合,孩子们把制作好的‘阿西土陶’进行成果分享和礼物定制送给我们援建地珠海市和对口幼儿园等,真正体会劳动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内涵。”泽仁拥初告诉记者。

沿着“阿西土陶”这一主线,香格里拉镇双语幼儿园致力于深挖本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比如“美食社团”有“小卓玛的糌粑盒子屋”“兄弟土锅店”等;“导游社团”有“本土风景介绍组”“本土游戏介绍组”等;有继承和发扬本土锅庄文化的“校园艺术团”,编排融入本土锅庄的特色课间操、特色舞蹈。

“我们的小朋友跳的是‘本土锅庄’、学的是‘本土文化’、玩的是‘本土游戏’,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从这所幼儿园走出去的孩子都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我是‘阿西土陶’手艺传承人,我们稻城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充满魅力的文化!”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根植在当地小朋友的课程里,更深植于当地百姓的心中。

在稻城县赤土乡子定村农特产品展示馆里,青稞食品、奶制品、藏族服饰等各种当地特色产品一应俱全,但最吸引大家眼球的,是省级非遗传承人格里和州级非遗传承人泽仁多吉现场演示阿西土陶的制作过程。

反复拍打、揉搓、拉胚……在两位非遗传承人的手下,一个阿西土陶罐渐渐成形。“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应用的各种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饮具等,阿西土陶匠人都能烧制。”子定村第一书记王光普说,大型陶器一般销售价格在400-500元左右,过去陶器主要销售给当地居民,如今来稻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依托全域旅游,正围绕阿西土陶开发文创产品,大力促进阿西土陶及周边产品的销售。

而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到阿西土陶的传承者中,王光普说,如今仅村上,专心学习阿西土陶制法的年轻人就有20多位,最小的才18岁。大家都期待,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阿西土陶能被更多人知道、喜爱,更好地传承下去。

监测太阳“打喷嚏”

体验大国重器的硬核浪漫

在稻城县金珠镇的花海间,藏着一个由313个6米口径的白色反射面天线组成的,直径达1000米的巨大圆环形望远镜阵列,圆环的正中心矗立着一座高达百米的定标塔,为整个观测链路提供定标基准。

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标志性设备之一——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 DSRT),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很形象的称呼——“千眼天珠”。

这座高原上的科学重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建设,负责人告诉我们,它的核心任务是监测太阳“打喷嚏”。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光和热,但是它也有“打喷嚏”的时候,强烈的太阳爆发会释放出100亿颗百万吨级原子弹的能量。如果爆发时抛射的带电粒子飞向地球,等离子体团携带的巨大能量,将对地球产生严重影响。

人类对太阳的观测虽然历史悠久,手段也很丰富,但是低频段的观测能力却有缺失。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补齐了这一短板。据介绍,它可以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过程产生的射电辐射,通过射电图像序列合成连续的视频,监测太阳喷发出来的这些物质的形成和演化,研究太阳爆发过程和机理,判断日冕物质抛射的速度和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大概270台天线的调试,得到了一些太阳的实时数据,预计在6月会全部调试完成。”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亚丁空间天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执行站长吴俊伟介绍,目前项目团队正在进行 DSRT的电磁防护、方位精度等调试工作,等调整完成后就会开始试运行,进入正式的科学观测。

届时,“千眼天珠”就可以随时盯着太阳,看它什么时候“打喷嚏”,观测“打喷嚏”的方向和速度,这样就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太阳爆发的规律和机制,分析日冕物质是否以及何时到达地球,预测是否会产生空间天气事件,保障各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在雪山、星空、花海间,科学家观天逐日,这就是“大国重器”的硬核浪漫。

子午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高海拔宇宙观测站“拉索”( LHAASO)、大型超高能伽马源立体跟踪装置……稻城打造了花海星空体验区,集中展示体验这些国家级天文重点项目成就。

寻古觅今,观星逐日。稻城打造了花海星空体验区和藏乡湿地游览区、皮洛遗址公园体验区,汇聚“天文+生态+人文”,融合组成天文考古公园景区,擘画出“望璀璨星空、品藏乡古韵、寻远古文化”的全时空画卷。

按照“世界级天文旅游目的地、国家天文科普教育基地、高海拔多功能旅游示范区”的建设目标,稻城将打造核心体验区天文博物馆群,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约2 .5公顷,基建总投资预估1 .2亿元,包括天文观星基地、天文科普馆、天宫博物馆、青少年科技体验馆、天文科学园游客服务中心5个子项目,支撑构建稻城县“全域博物馆体系”。

以史前探源、非遗传承走过远古,游览亚丁美景体验当下,探秘天文走向未来……稻城正用它特有的魅力,深度描绘“人类童年、天外来客、天人合一”的时空画卷,形成四川文旅新的“名片”。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的抛物面天线之一。(稻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局部。(向颖摄)

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阵列中心的定标塔(郭路路摄)

雪山倒影(刘霞摄)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