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眉山市彭山区魏灵燕家庭——

生如逆旅 向光而行

■本报记者 马晓冰 周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
2023年第58期(总第3823期) 导报二版

那是一次让魏灵燕热泪盈眶的家长会。彼时大儿子徐小平刚上高中,见妈妈来了,他忙上前迎她到自己的座位,桌面上放着提前准备好的水杯。儿子离开后,魏灵燕低头细看,才发现杯子下面还压着一张写着“致母亲”的纸条,她再熟悉不过的字迹工整地排列成一首小诗:秋风起兮白云飞,雁南归兮返故里。奋力学兮求金榜,毋忘本兮报亲恩。

字字入眼,句句在心,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动化作暖流涌上魏灵燕的心头。看着正在健康长大、越来越优秀的儿子,此刻的她只觉得幸运:那些曾经降临在他们身上的苦难并没有把这个家庭击垮,反而使他们在跨过重重考验后,能够更加勇敢地迈步向前,拥抱随之递增的幸福。

在无声世界,敲响爱的回声

2002年,魏灵燕一家迎来了儿子徐小平的降生。可爱的宝宝给家里带来了许多欢笑与甜蜜,安稳、幸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孩子1岁多。到了学说话的阶段,平平却对声音毫无反应,这让从事幼教工作的魏灵燕察觉到了不对。

带着孩子去做检查,“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是华西医院给出的诊断结果。魏灵燕这才意识到,这一年多的时间,平平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极重度”代表着90分贝以下的声音都不会被平平所察觉,而那差不多是人类所能承受的噪音的最高限度。距离很近的鞭炮声或卡车在耳边接连的鸣笛声,对平平而言只是声若蚊蝇,这也几乎宣告着孩子没有通过治疗来恢复听力的可能。

“这对于我们的家庭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我一遍遍问自己,这为什么会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他那么小、那么无辜。”确诊后的一个月里,所有可以用来描述“心痛”的词语对魏灵燕而言都是那么感同身受。“我跪在医生面前,不住地求他,能不能,能不能把我的耳朵换给孩子……”

“我给了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去崩溃和调整,我也一遍遍地告诉自己,现在不是自责和痛苦的时候,只有接受和面对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为母则刚。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年轻妈妈,决心带着儿子一起走上正确的康复之路。魏灵燕重新回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听力中心,耳鼻喉科教授郑芸给了她莫大的信心,她相信:只要坚持佩戴助听器,抓紧时间语训,平平一定会康复!

“器官是会用进废退的,长时间没有声音的刺激,可能孩子以后就会永远在无声世界里面行走了。”晚了这么久让孩子听到声音,魏灵燕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争分夺秒,进行语训。

为了儿子能更好地训练,魏灵燕没有将孩子送到康复机构进行培训,而是将他带在身边,由自己一边学、一边教。她参考着从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购买的语训教材,以每一天为单位计划训练内容,记录平平的表现。

“听、说的能力对我的孩子而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一点一滴地训练。”魏灵燕回忆道,“鼓声、碰铃、三角铃,我每天都会模拟各种频率的声音敲给平平听,看他有没有反应,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3个月后,孩子听到声音时能做出反应了;两岁半时,孩子第一次有意识地叫出了一声“妈妈”。这给了魏灵燕莫大的鼓励,她结合自己幼师的专业背景,想尽各种办法和孩子一起训练:通过吹气球、吹蜡烛、吹长鼻玩具练习气息;在吃冰淇淋的时候感受嘴唇的发力,摸着喉咙感受声带的振动……“幼儿园午休时,平平有时会比其他小朋友早起30分钟进行训练。为了孩子学得更快乐,我将语训与游戏相结合,严格执行语训计划,每天晚上再和平平一起完成1个小时的训练。”魏灵燕表示,说话对平平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所说的每一个字、发的每一个音都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才能实现,而进步也在他们每一天、每一次的练习中悄然发生。

对魏灵燕而言,儿子身上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是值得她继续努力的理由。在这样的坚持下,平平说话越来越清楚,6岁时,他没有上特殊教育学校,而是正常上小学,考上重点中学。2020年,平平主动放弃了英语听力免试的机会,以高考665分、全省残疾人高考第一的成绩,被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录取。

育儿先育己,培育良好家风

“其实我原来也不是很爱看书、学习,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幸降临在我们身上,才促使我不断地更新自己、不断地学习成长。”回首走过的路,魏灵燕眼里满是感恩和欣慰。如罗曼·罗兰所说:“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新的水源。”正是魏灵燕一朝一夕绝不松懈的坚持,磨炼了她的个性,激发了她的潜力,“我变得更加坚强,仿佛天大的事在我面前也不是事了。”

虽然最初的目标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自食其力,不给社会和他人添麻烦的人,但魏灵燕做出的努力却远不止这些。“我希望他不仅生理上康复,心理也要健康。”魏灵燕表示,从幼儿园起,她从未要求过老师对平平特别照顾,也从不避讳谈起孩子天生的缺陷。

一次,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平平放学回家,哭得很伤心,原来,因为他戴着助听器,被小伙伴嘲笑耳朵不好,还被起了略带侮辱性的绰号。

“妈妈,为什么别人的耳朵都是好的,就只有我的耳朵是坏的呢?”看着眼泪汪汪的儿子,魏灵燕心里一痛,但她仍认真地对平平说:“这确实是一个事实,你的耳朵就是不好,但每个人都可能有他不好的地方。比如妈妈眼睛不好,所以会戴眼镜,只是耳朵不好的人可能比眼睛不好的人要少一些,但不管怎么说,这并不意味着应该被嘲笑。”魏灵燕一边安慰平平勇敢地接纳自己,一边也教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受到了被嘲笑的难过,以后才要更加注意不能用类似的方式伤害到别人。“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平平是一个同理心很强的孩子,只要有能力,他特别乐于助人,让我觉得特别有爱。”魏灵燕说。

而当初不幸的降临,不仅需要母亲和孩子来承受,对整个家庭而言也是一场“大考”。所幸,这个家庭一起完成了考验,没有一个成员因为想要逃避责任或痛苦而选择放弃。“我们曾经也争执过、相互埋怨过,但一切为了孩子,最终我们还是紧紧团结在一起。”魏灵燕说,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各有分工。她负责教育,爸爸就更多负责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体育锻炼,游泳、打球、射击,还有滑翔伞,平平想要尝试的项目一个都没落下。同时,爷爷奶奶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与帮助,“我感觉家里一直充满了爱的流动,即使有矛盾冲突,也有对彼此的爱做底气。”

魏灵燕把家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家庭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氛围构建,要从家人间的相互看见、用心对待开始。在生弟弟徐小田时,魏灵燕做了教科书般的预防性建设工作,重点对象自然是哥哥平平。弟弟出生前,她和丈夫便反复跟平平强调:“你比弟弟大10岁,爸爸妈妈已经爱了你10年,这10年的感情,弟弟怎么也超不过你。”弟弟出生后,魏灵燕又格外细心地给每一个来看望弟弟的宾客提出要求:来时要先夸夸哥哥,给哥哥带一份小礼物作为表扬。如此,平平切实感受到了弟弟的到来不但没有分走爸爸妈妈的爱,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幸福。

“平平很会照顾弟弟,还常说‘长兄如父’,总会特别认真地回答弟弟的各种问题;弟弟也很崇拜哥哥,把哥哥作为自己的榜样。”魏灵燕对兄弟二人的相处十分满意,当然,这也离不开兄弟二人出现分歧时,家长提供的公平环境。家里的餐桌还有一个用途——“谈判桌”,争执不下,就上“谈判桌”。一家人围坐桌前轮流发言,诉说自己感到委屈的地方,也承认自己做得不对之处。几番讨论过后,矛盾尽数化解,理性分析,感性对待,从来没有隔夜的“仇”。

小家暖大家,照亮更多家庭

“我们能听到爱的声音,离不开很多医生、老师的帮助,也受到了许多来自社会的关照与支持,我们也一直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为更多和我们相似的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魏灵燕表示,因为自己曾在摸索中历经万难,所以她发自内心地希望帮助到别人,希望能够现身说法给予别人鼓励,让更多失聪孩子的家庭可以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坚持下去。

魏灵燕一家,除了尚在读小学的弟弟,都是共产党员,从小学起,平平就跟着妈妈一起去参加一些公益分享活动。回馈社会既是他们心中所念,也是他们的切实行动。“小学时平平就能够独自上台和孩子们做演讲和交流了,他不会怯场,很大方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我也会受邀去和家长们聊聊我们一家的成长历程,以及我自己总结出的做法。”魏灵燕是一名资深的“家长志愿者”,她很乐于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一些有着相似境遇的家庭,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其实身处‘黑暗’不怕,只要有一束光,你循着光走就好。”魏灵燕说,“他们也像曾经的我们,我深知那束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所以希望尽自己所能为他们照亮。”平平在魏灵燕的影响下也懂得知恩图报,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医生和老师总是挂念在心,对国家和社会也有着很强的责任感。“他读大学后也和我说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贡献专业力量,解决工程难题。”

魏灵燕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眉山市彭山区锦江幼儿园园长,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对她而言一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魏灵燕将幼儿园比作一个大家庭,她认为,在幼儿园里,老师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她常和年轻老师们说,对待班上的孩子时,要先想想,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然后再去行动,以一颗母亲的心去爱每一个孩子。

“幼儿园是家长们把孩子送出家门受教育的第一站,也是孩子们离开小家、感受集体的第一个社会活动场所。家长们对于怎样做好家长,怎样跟幼儿园配合,其实也是很茫然的,所以,我们得承担起引领和梳理的工作,让家长们知道家庭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合理地树立对孩子的期待,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魏灵燕表示,幼儿园的3年是家长学习如何做好家长的入门阶段,此时把家庭教育的根基养好,未来才有可能更好地引领孩子成人成才。

为此,魏灵燕在幼儿园开设了“家长学校”,每月举行一次公益讲座。由她自己,或请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来主讲,为家长们树立科学理念,找到正确方向。与其他学校做法不同的是,魏灵燕把“隔代教育”的主体——祖辈家长,也作为主要的培养对象。“老人们在新理念、新观点的理解上,可能会更困难一些,但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也很爱学习,教育需要的是耐心。”给家长滋养才能把养分真正浇灌给孩子,祖辈家长也是家庭教育的主力军。魏灵燕指出,肯定祖辈家长在养育孩子中的付出,并给予他们学习与尝试的机会,能更有效地解决当今许多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下一步,我想在幼儿园分角色开设‘家长沙龙’,比如有‘妈妈专场’‘爸爸专场’或者‘爷爷奶奶专场’,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掌握的技巧自然也不相同,我们不妨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魏灵燕希望从自己出发,从一个家庭教育的“受益者”成为服务更多家庭的“传播者”。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