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何以赋能学生成长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李文送

《教育导报》
2023年第59期(总第3824期) 导报三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进入关键的课程实施即教学阶段。诚然,新课标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在新课标下,教师何以赋能学生成长?

一、领会课程标准,把准教学导向

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教学建议等。这表明,课程标准不仅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纲领,还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指南,即课程标准明确了新课标下课程教学的规范和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并转化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新教学的导向。

诚然,不同时期颁布或修订的课程标准,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指导思想。于教师而言,当下最迫切、最需要的是领会好新课标的精神。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和准绳,核心素养为新课改的 DNA和新课程教学的“魂”,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何谓核心素养?所谓“素养”,就是可培养的素质(不可培养的素质则是天赋)。也就是说,素养是人在特定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去解决问题的高级心智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具有跨领域、多功能等特征。“核心”则有“中心,(事物)的主要部分”或“事物最要紧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的意思,即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实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教师要坚定不移地落实这一点。

新课标是国家课程标准,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导向,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教师应主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形成和强化核心素养育人的教学观,肩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因为这不仅是课程本身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同时还是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期待。

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何谓“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话来说,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但是,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学无止境,成长无限,合格的前方是优秀,还有卓越。

二、创造性地教学,厚植生命给养

新课标下的教学,教学以“学习”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共同创生课堂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构建者。新课标只是对教学提出了“建议”,所以表明教师应参考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创造性地教学,以厚植生命的给养。

教师如何做到创造性地教学?具体做法有四:

其一,教师要自觉自律地追求教师专业成长,因为只有成长好自己,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抵达“专业”的水平。比如,教师要不断更新和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这里所指的“专业知识”不只是学科专业知识,还包括学科教学知识、中小学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过程的实践性知识,对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较大。

其二,教师要深刻认识学科本质和教学内涵。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学科本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源头和内核,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是走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把握学科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教学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经过预设的一种师生共同经历和创造的生活,是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而生成的过程,具有预设性、生成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等特征。即教学的过程不是“背教案”的过程,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过程,而是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的再造过程。

其三,教师要熟悉和掌握不同教学方法及其基本流程,并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习惯,灵活选取教学资源和传播媒介,多方位、多途径赋能课堂教学,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细节都得到优化,从而呈现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景象。

其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有“变”的思维,不能完全按照预设来组织教学,而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境况进行灵活处理,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要学会应对,要善于留意和化解教学过程中的“小意外”,如课堂上的“小插曲”“小错误(失误)”“小发现”“小惊喜”“小惊讶”等。教师可从学生的变化和反应中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偶发的教育契机和灵动的智慧火花,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做出积极的回应,创造性地“生成”教学,从而使教学更有温度、更有光泽、更有智慧。

三、多元教学评价,助力人人成长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聚焦学生的学业质量,提倡多元评价。多元化评价既讲究评价对象多元和评价主体多元,又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和评价方法多元,其旨趣在于让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能被看见,从而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享受学习与评价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找到生命源源不断地向上向善生长的动力和对未来的希望。

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具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操作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智能和生存智能等多种智能。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发展需求,从“育分”走向“育人”,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并兼顾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突出发展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式,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开展多元评价时,教师应赞美“高个子”的同时,也要赞赏“矮个子”;认可“白天鹅”的“美”的同时,也认同“丑小鸭”的“丑”。多元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讲究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遵循“尊道而适度、利人而充满智慧”的教育哲学。“适”的教学评价包括适时的评价时机、适当的评价方法、适宜的评价主体、适量的评价内容、适合的评价标准;可以是“家常便饭”的反馈与鼓励,也可以是“锦上添花”的表扬与赞美,还可以是“雪中送炭”的提醒与纠正。即做对时,有肯定、有赞许;犯错时,有纠正、有包容;成功时,有嘉奖、有表扬;失败时,有安慰、有鼓励。

总之,人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人”,既立足学科又跨越学科,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思想之生动表达。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出类拔萃”和“精益求精”,也要允许和包容学生的“马马虎虎”和“似懂非懂”,因为不是每一朵鲜花都在春天开放。评价学生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促进他们的自主而持续的发展。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