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零……”熟悉的手机铃声响起,陈晓琴看着手机里一条条朗诵视频,渐渐从琅琅书声中清醒起来。每天清晨,不用入校,听着视频里学生的英语朗诵,眉山市彭山区第三中学英语教师陈晓琴便快速进入到了日复一日平常却充实的教学工作中。
开发特色活动
让学生把英语“说”出来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陈晓琴认为,英语学习不能局限在写作和阅读上,听说能力也很重要。英语的听说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培养出良好的预感,真正让学生习得一项交流技能。
为此,陈晓琴在教学上为学生制订了更符合他们学情的学习方案。
“5分钟经典演讲活动”,是她结合单元主题演讲的一次课堂新尝试。学生每天需要自选话题并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的英语演讲。
陈晓琴帮助学生模拟演讲场景,增强信心。
很多学生难以克服心理障碍,站在讲台上用英语进行演讲,陈晓琴认为鼓励学生的关键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练得足够扎实才能让演讲得心应手。为了让学生们做足充分准备,陈晓琴常常会陪着学生一起选择符合他们兴趣和水平的演讲主题,帮他们制作PPT,并开展一些“非正式”英语对话小训练,提前模拟演讲场景。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得以增强,陈晓琴也能从中掌握每个学生容易出现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的演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小骆(化名)在一次次的训练后参加“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还被评为红领巾宣传员。
“玩转配音”是陈晓琴的又一项创新:学生一月一次配音,上传作品到平台,她逐一检查。她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私人定制”:针对性格胆小、不愿表达的小周(化名),陈晓琴为她布置的配音作业是给动画片人物配音。小周反复问陈晓琴:“真的可以吗?”陈晓琴总会果断地告诉她:“你就是原型!”
在陈晓琴的鼓励下,小周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陈晓琴则充当“幕后军师”,帮助小周改正配音错误。小周的“certain”发音总是不正确,每次听到小周犯错,陈晓琴都会不厌其烦为她纠正,最终小周的配音作业从曾经不合格到后来的90分,后来,小周甚至主动要求老师给她布置配音作业。
陈晓琴为学生解答问题。
关照健康 关注心灵
当老师也当“妈妈”
陈晓琴今年44岁,却已经担任了23年的班主任,学生都叫她“班妈妈”。
“妈妈最关心我们的衣食起居,在学校,陈老师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她脾气向来温和,但在监督我们吃饭的问题上她会变得很严厉。”学生帅蕴熙说。
“现在很多孩子挑食,但初中是长身体的关键期,不好好吃饭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陈晓琴说。为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陈晓琴干脆亲自为学生打饭。“吃完饭必须交给我检查才行”甚至成了她的口头禅。
“班妈妈”不仅关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及时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抚慰。“初中生正在经历从青少年成长为青年的过程,和青春期孩子交流的关键是沟通和关怀。”陈晓琴总结。
对待刚进入班级无法适应的插班生,她会给予特别关注。这学期,刚进班的小豪(化名),因教学环境改变无法适应班级生活,陈晓琴便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融入方案。刚到班的时候,陈晓琴注意到小豪书写很不规范,她认为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只从看得见的课堂下手,更要从“看不见的生活”中入手。因此,陈晓琴对小豪书写的监督没有停留在校内,放学后,她仍然要求小豪通过微信向她展示书写练习。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小豪的字迹明显有了很大提升,陈晓琴不仅将这些可喜的变化记在心里,更记在了“纸面”上。她将小豪一次次的书写练习保存下来,制作成了“小豪同学进步史”,并在班级里展示、表扬。就这样,小豪的进步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越来越自信的小豪也更乐于和同学们相处,渐渐融入到了新环境中。
“陈老师不仅在校园里关心我们,周末,她也时常邀请我们和她儿子一起打球、运动,不光她是我们的‘班妈妈’,她的孩子也像我们的亲兄弟一样。”曾经的学生张晨珂说。
那一年,陈晓琴带的学生正和她的儿子年龄相仿,周末陪伴儿子运动健身时,她想到可以带着班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这样既能兼顾家庭,还能鼓励学生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就这样,在陈晓琴的牵线下,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打成了一片。
“我儿子在打球的过程中和这些哥哥们交流越来越多,后来,他和我的学生张晨珂关系越来越好。张晨珂考上了四川大学,儿子就把他当作榜样,现在,他也如愿成了张晨珂的大学校友。”陈晓琴开心地说。现在,她依然时常邀请儿子在寒暑假期间为学生辅导功课,“孩子们之间更好交流。”陈晓琴说。现在,学生常常会说:“有问题就问陈老师儿子尧哥。”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我希望在教会他们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能在他们成人成才的道路上助以一臂之力,做他们信赖的‘班妈妈’。”此刻,陈晓琴的眼神温柔而坚定,就像妈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