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家长学堂开展公益讲座“用家风为家庭赋能”——

沐优良家风 育可用之材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3期(总第3828期) 导报三版

宋代林逋有诗曰:家风如水流,子孙受其优。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家风、家教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优良家风不仅为个人的精神滋养之泉,也是连接家与国的重要载体。作为家长,该如何传承和培育家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的孩子?近日,在成都市武侯家长学堂公益讲座中,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武侯祠首席讲解、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MBA客座讲师李志从先贤家风谈起,与家长们分享了家风和家教在教育孩子中的功用。

家是古今不变的归属地

“说起‘家风’‘家训’,我们不妨先从‘家’这个字深入探讨一下,家庭对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字形到字义,李志将“家”的意义娓娓道来,“上面一个‘宀’象征房屋,为人们遮风挡雨,下面一个‘豕’,是猪的象形。对古人而言,有房住,有猪养,就是一个像样的家。”李志指出,字的组合亦有其背后的故事。

古时候,人们养猪除了用来吃肉以外,还有一大用途,就是祭祀。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礼节叫做“赐胙”,它起源于《左传》:“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体现了古人分配祭肉的顺序与规矩。在一个家庭中,大家要集合在一起完成这样的过程。依据长幼次序、贡献多寡,依次进行奖赏,公正公开,多劳多得。

一个小场景展现了古人所遵循的家规,时至今日,家风家训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又有着怎样的变与不变,李志带着家长们进行了追溯。“当代中国人所提到的家族、家庭观念和40年前、120年前有着很大差异,原因何在?其实就是我们近代史当中所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课题:西学东渐。”

他举例道:“我们可以回想一个简单的场景——孩子准备外出时和父母打招呼。在40年前,我们基本很难想象孩子会不和父母打招呼就自己出门了,所谓‘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弟子规》中的描述也明确要求了孩子外出时,需要告诉父母去哪里;回家以后,也要当面禀报父母,让他们心安。而这样的规矩在年轻一代的孩子身上越来越少见。”

“西学东渐后,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对家庭观、家族观的影响,是有利也有弊的,我们不予褒贬。”李志说,在文化的冲撞、社会的变迁中,为什么中华文明仍能源远流长,发挥着影响,与中国人的家庭观密不可分。这恰好也是变动之中不变的部分。

对于这一点,李志借用梁漱溟的界定作出诠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最本质的社会特征在于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为基本构成单元。个人是家庭中的个人,与家人的牵系是最深刻的联系,甚至人生的上场和谢幕都是以家为背景。从古至今,在华夏民族的土地上,不仅名门望族有族谱、传家风,寻常百姓家也有其家风,或写书立传、或口耳相传,刻画着也滋润着每一代人。

家风是国人独特的财富

“中国在历史中郡县制的社会体系下,首先推崇的是“家天下”。儒家经典《大学》的第一篇就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家族、家风无疑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为什么家风是国人独特的财富?李志指出,“家与国紧密相连是重要原因。中国崇尚‘以儒为宗,礼治天下’,治家、治国、治天下都离不开‘礼治’,将‘礼’作为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原则。”

对“家天下”的直接理解便是,用治家的观念来治国,用良好家风的教化来辐射和影响全社会的风气。为更清楚地展示出其中的联系,李志引经据典,以《后汉书》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做了说明。

东汉名臣陈蕃青年时便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院落,他以天下为己任,忘我苦读,所住之处“庭宇芜秽”也毫不在意。一天,陈蕃父亲的朋友薛勤前来拜访,问他怎么不将房子收拾得“体面”一点,陈蕃只是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一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气派。而薛勤当即反驳:“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自己的小家都管理不好,何况是治理整个国家呢?一句话既点醒了陈蕃,也指明了“家”与“国”的关系,治家是治国的基础,家是最小国,先治一室才能护佑万家。

“中国家风有几大特点,第一个是以贤德为榜样。”李志说,“以德修身、慈爱孝悌、崇勤尚廉、忠勇无畏……这些都是无数先贤名士引人向善的家风家教,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后人。”

“以文化为教义”是李志归纳的第二个家风特征。他指出,成文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传承下来、化润四方。家规、家训、家书皆属此类,正是有了这些,后人才可以“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如孔子的‘训子鲤’篇、朱熹的《朱子家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文化珍宝。”

同时,李志也指出,中国人的家风是以传承为宗旨的。口耳相传、以文化之的意义都是要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坚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样的核心精神,从爱小家到为大国,培养真正的家国情怀。”

家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的原因也在于它不是静态的、固守的,是与时俱进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李志认为,家风、民风都是以社会为基准的,曾经对人们思想造成禁锢的落后观念已经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被淘洗出去,留下的是对人民、国家有益的精神内容。

家风育人重在默默耕耘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苏轼在《三槐堂铭》中以三槐王氏的忠义事迹喻家风、讲家教,揭示出家族经久不衰、家风经世流传的要领所在。所思所悟终归要落在实践中才算学到了真功夫。如何在自己的小家中培育起良好家风,李志也给出了他与儿女相处中的“方法论”。

尊重孩子,平等交流,是李志身为父亲的首要原则。据他描述,尽管自己在儿子面前以“严父”的形象出现,而在女儿面前多以“慈父”的面貌交流,但总体上,他改正了父辈、祖辈“棍棒教育”的方式,将严格更多以父亲的“理性”体现出来。

“女儿在学习、读书时,也时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散漫、拖拉、想偷懒的情况。我会设立一整套‘奖惩机制’,引导她改正。”李志的“秘密武器”便是可以兑换礼品或服务的“家庭币”,孩子表现好时,便正向累积,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表现不好也会从基准数向下扣除,即使大人不厉声批评孩子,看到越来越少的“家庭币”,孩子也会“心中有数”。

除此以外,李志还将自己与儿女相处中总结出的“八字箴言”传授给家长们,那便是: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因为自己是一个爱唱戏的“票友”,李志在家里也会不时地教教孩子们。出于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李志原本觉得儿子会对历史文化、国学典故更感兴趣,就着重对儿子进行熏陶。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常在一边“旁听”的女儿,比儿子更有钻研的兴趣,爱好使然,女儿对这方面的掌握程度也要更深些。

这也给了李志启发,教育是一个播种的过程,作为父母能够保证的是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提供怎样的土壤、以什么方式进行培育,而小小的种子何时发芽,会长成什么样子,结出什么果实,则是更具开放性的结局。李志指出:“家长教育孩子尽量少说教,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爱好和言传身教来带动和熏陶,慢慢也就形成了家风。比如,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听音乐会、看舞台剧等,说不定能收获意外之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小学家长在认真聆听讲座后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良好的家风承载着孩子的教养与传承,家长的涵养事关重要。要把孩子培育成为怎样的人,父母一定先成为这样的人。这不单是言传身教的问题,而是父母的人品决定家风的方向,自然也决定孩子发展的方向。父母应秉承“修身”“齐家”的理念,做孩子的榜样。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