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实践教育初衷, 科学对待“研学潮”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3期(总第3828期) 导报一版

随着疫情逐渐淡出生活,“研学热”又迎来了新一波升温。知识拓展、社会实践、文化体验、自然探索等等不同类型研学活动层出不穷,给足了家长选择的空间,“在玩中学”的探究方式也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不过,随着研学市场的日益扩大,也出现了货不对品、安全隐患多、教师资质不足等问题,让家长们“想尝试又不放心”。

现阶段的研学市场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发展状态?如何让孩子真正研有所学、学有所得?本期,我们邀请到四川省教育学会研学实践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唐应树为“纠结中”的家长们指点迷津。

游而不学、价高质低

“研学营”是不是“智商税”?

“花钱费时地跑出去玩,还不如在家多看几本书。”“出去研学体验了好几回了,也没见孩子学到什么知识。”“我们也希望让孩子多去丰富体验、参与集体式学习,但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是适合他的、对他有帮助的”。……谈到与“研学”相关的话题,家长的顾虑和担心不在少数。许多家长也表示,虽然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基本上都会给孩子报名参加,但多半是因为“其他孩子都去了”“去放松一下也没坏处”此类原因报的名。

“因为还没有建立一个对研学实践的全方位的认识,所以,家长在选择上会产生困惑、在评价时也会有所质疑。”唐应树指出,家长现阶段的做法与态度是正常的,也是由研学市场的发展阶段决定的,“研学目前呈现出一种‘遍地开花’的状态,总体上处于逐步升温的阶段。就四川地区而言,研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本能够满足大众化的研学需求,但在深度挖掘和整合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同时,家庭、学校、社会的参与度还相对不足,市场的期待值高于所提供的课程内容、服务管理水平。”

在规范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家长能做的似乎只有保持要求、投以期待。现阶段,全方位认识研学实践、充分了解市场上各类研学的课程内容,是家长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部分。在四川省教育学会研学实践专业委员会、四川省旅游学会研学游学分会2020年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四川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标准(试行)》中,曾明确指出:研学实践是教育部门或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反思等方式组织的校外学生群体性社会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提供给孩子们的是具有计划性、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的课程。目前,研学实践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彰显出来,让家长、大中小学生真正‘尝到甜头’。”唐应树表示,真正的研学不仅是形式上的“走走看看”,而是提供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知识路径,家长需要认识到在实践中的学习,对于孩子综合提升、全面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知识性+趣味性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区分研学旅行与一般春游、亲子游之间的本质差异,是认识研学价值的一个关键。

唐应树指出,研学是以“学”为主,是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展评的学习活动;旅游的目的是游玩,追求的是快乐。在知识拓展类研学中,孩子们可以学到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以多感官体验的方式串联课内外知识;在文化体验类的研学中,孩子们将身临其境地获取个性化感受,实现跨古越今的对话;在社会实践类的研学旅行中,通过对环保、公益、服务等议题的关注,能够使孩子们更好地体察社会上的他人,增强责任感和爱心。

“这是一堂最有‘味道’的体验课,大熊猫的青团是什么味道?从它们的便便中我们能获得怎样的‘生存密码’?显微镜是怎样帮助我们去探索2000倍的世界的?这些都将在本次课程中一一揭秘。”四川“熊猫友约”研学基地教师陈才表示,在大熊猫科学探索系列营地课程中,孩子们将更进一步地走近“国宝”熊猫,从作为游客的观看,到化身“饲养员”“科学家”的照料与研究,孩子们会获得更深度的体验。

“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寻找答案。”陈才指出,研学课程最核心的是调动孩子主动观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度学习、融合学习不可或缺。”唐应树表示,不同于书本上学科知识的理性学习,研学实践的本质是经验型学习。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能够更好地支撑知识的厚度。

有人将研学比作“一座没有围墙学校”,唐应树也特别强调了研学实践的全程性学习。“从孩子踏上研学道路的那一刻起,就随时在学习,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团队协作的锻炼、身心与自然的对话、心理和情绪的调节。”他希望家长能够看到,这些内容的获取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很难实现,只有通过经验的内化激发孩子的创新性思考,才能更好地将“所学”投入“所用”。“这一方面的能力曾是教育的一个短板,而走出去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

辨别力+做功课

研学选择需“营养均衡”

“‘双减’之后,家长对于研学的重视程度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通过研学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助力赋能。”从业近十年,陈才能清晰地感受到需求市场的变化,“不过,并不是所有机构或团队都能打造出有深度、有价值的研学课程,不想被花里胡哨的噱头蒙住双眼,还需家长提高辨别能力、多做预习功课。”

功课怎么做?唐应树为家长们支招,研学的正确打开方式有三个关键。

首先是“量体裁衣”。确定孩子研学的起点,制定个性化研学目标。研学不是“凑热闹”,什么火学什么,也不是求新求异,为理念买单。重要的是适合孩子的成长阶段、符合孩子的探索需求。其次是“自助餐”与“集体套餐”相结合。唐应树将学校提供的基础性研学课程比作“基础套餐”,将家长为孩子选择的研学课程比作“自助餐”,两者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促进研学效益最大化。最后,也是家长往往容易忽视的一点:自主反思,总结研学成效。家长在孩子的研学实践中并不是“局外人”的角色,唐应树指出,完整的研学过程分为行前课、行中课和行后课,课程虽然由学校或研学机构的专业教师设计与执行,但行前课的知识储备、瞄准学习方向,行后课的反思总结,归纳拓展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辅助,才能完成的更好。

同时,家长也需要对研学课程的测评方式有一个正确认识。教学方式不同、学习内容各异,如果以评价学科知识学习的方式方法来评价研学的效果是行不通的。唐应树表示:“量化测评不可取,家长应从在研学活动的项目主题、路线设计、点位安排、任务设定、预计效果等方面对整个研学进行全程的、精准的把控,基于纵向了解、横向对比以及孩子的具体感受再来给出评价。”

收费较高的研学活动一定会比公益、免费的研学活动更优质吗?长期的研学之旅一定比短途的研学实践更有内容吗?对此,唐应树也给出了他的答案:“研学旅行的价格客观上是高于旅游的,但家长在选择中仍要首先关注研学课程的性价比。价格不是唯一的标准,家长最好根据孩子的需求,共同商讨后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