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谨防花钱买“陷阱”

孔德淇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3期(总第3828期) 导报一版

“不浪费分上好大学”“一对一辅导”……高考落下帷幕,志愿填报环节也即将开始。随着多地高考改革落地,志愿填报变得更加复杂,相关服务市场愈趋火爆,费用也水涨船高,不少机构要价均在千元以上,甚至出现了数万元的高价。(据6月17日《民生周刊》)

志愿填报是人生大事,素有“第二次高考”之说,直接关系到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对于一些不清楚如何择校、选专业的家长和孩子而言,付费指导可以称得上精准服务。但问题是,这种花钱填报志愿果真靠谱吗?

有媒体调查发现,由于门槛低、尚无行业标准,相关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真实性、专业性难辨,有的“规划专家”甚至是兼职大学生,有的仅仅培训三四天就“速成”上岗了,指导质量和效果存疑。因此,需要考生及家长擦亮双眼,提高风险意识,警惕“假指导、真中介”,谨防“精准服务”变“精准骗局”。

与以往估分填志愿的方式不同,现在的填报流程是先公布成绩,后填报志愿。在此情况下,一些家长寄希望于通过专业辅导来实现院校“捡漏”,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对于低分段考生及其家长来说,更应该摆正心态,提高警觉,当心落入一些打着“低分高录”“自主招生”等旗号的招生骗局中。

有些机构为了追求“分数利益最大化”,往往只关注分数和录取率等表面指标,忽视考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未来职业和专业发展方向,导致填报志愿与考生情况不符。这也提醒广大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仅要考虑分数利益,还应结合自身实际,理性、客观、科学地分析判断,以选到理想学校和专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要注意,最终的决策权在于考生本人,家长和指导机构的意见仅供参考,不能代替考生个人意愿。

实际上,高考志愿填报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的“秘诀”或“窍门”。只要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招生指导服务,考生和家长就能够及时了解招考信息,填报出最适合自己的志愿。一些地方已开始陆续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讲座,解读志愿填报政策、分享高校录取原则、分析近年来热门专业,为高三毕业生送上志愿填报服务的“最后一课”。

互联网上现有的各种志愿填报指南应有尽有,不少线上平台都提供权威的招生政策信息和解读,并免费提供智能填报志愿的服务。家长和考生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获取有针对性的招考信息,避免出现“两眼一抹黑”的情况。

当然,有关方面在提供志愿填报公益服务时,除了确保信息增量,向考生介绍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应专业的录取信息以外,还应结合考生个人发展规划,向他们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指导。如此一来,考生和家长就能防止被一些所谓“专家”收割智商税,更好地作出合适选择,规划发展未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