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教师发展学生

■何召军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4期(总第3829期) 导报四版

 

《学生第二》

李希贵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品方:源创图书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ISBN:9787519125660

初一看书的标题,很多人就会怀疑作者李希贵的教育理念是否出现了问题。顺着封面往下看,李希贵的用意原来在此:“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主体、学生中心是靠教师来实现的。

我们深知,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就是教师。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因此,作为校长,应该注重好老师的培养,在生活上关心、在业务上引领,给老师注入自我发展的动力,惠及学生、泽被学校。

李希贵就是如此做的,他在将教师放在第一位时,采取了很多机智、有效的方法。

人性关怀。教育更是需要倾注情感的行业,特别需要老师的爱心,需要老师的职业认同感,进而让老师体验到职业幸福,自觉主动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李希贵采用“三心”换“一心”:“耐心”倾听老师们的呼声,“热心”为大家排忧解难,“诚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最后换得老师的“信心”。兴建幼儿园解决教职工子女入托难问题,新建、翻修房屋让25户无房户有房可住,为12对两地分居教师联系调动使其团圆,为青年教师做红娘,雨雪天不允许怀孕女教师上班,让身为学科带头人的军嫂早日随军……一系列的暖心举动,深得人心,让教师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情。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生活,老师自然拥有满满的热情和动力,受益的最终还是学生。

民主赋权。真正让老师体会到学校是我家、兴校靠大家,还需要校长下一番功夫,真正尊重老师的权利,切实让老师体会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兴衰成败、荣辱得失皆系于自身。李希贵特别重视每年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评选优秀提案并付诸实施。让学校成为大家庭,不仅让老师体会到,连锅炉工也不忽视,颁发了“孺子牛”奖表彰他的认真。

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层次,人在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是最大,也是最容易激励人的。学校生活更是如此,老师需要被肯定、被认同、被尊重。李希贵在学校里专设“教师成果展厅”将老师的荣誉、著作摆进展厅,“让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英雄”;为年满30岁的青年教师送牌匾鼓励奋斗,为结婚多年的教职工夫妇和男满55岁、女满50岁的教职工举行庆婚活动和生日活动;在高密四中评选“功勋四中人”“我最爱戴的老师”活动,为那些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做出不平凡业绩的老师专辟“在四中的校史上也有您的一份功劳”专栏,宣传、肯定他们。

这些成就老师的做法为老师倾情教育、助力学生做好了铺垫,其实就是间接、迂回地将学生放在了首位。

既然学生是主体、是教育的主角,自然也少不了为学生着想的典型经验。其实,这本书中列举了更多的教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的做法——

心怀学生。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教育才有意义、才有根基。学生联合签名要求带班班主任留下,作为校长,李希贵以生为本,满足了学生要求;准确定位图书馆,将图书放在阅览室而不是藏书室里供学生阅读;同时,他格外关注农村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努力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教育公平。

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的引领、需要为学生创造条件。李希贵学习上海建平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思考问题,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实施了“学生十大自我锻造工程”和“学生在我心中”三期工程,实施学校课程开发,建立学生自修制度、班级辅导员制度。

多元评价。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学生,就会激励、促进一批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在评价上更应该坚持多元、开放,顺应学生成长,才会更好地发展学生。在高密一中时,李希贵开发出了近200个奖项,评出的优秀学生成倍增加。这些不同评价给不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予了这些学生自信。

读完本书,我领略到了李希贵深厚的教育情怀,对教育教学的孜孜以求,对教育管理的睿智思考,及其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他抓住了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和学生。教育其实就是在于成就教师、成就学生,师生和谐发展了,有了坚定的理想、有了脚踏实地的行动,主动、自发奔赴理想,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一切都会顺理成章了。

如果你是一名学校管理者,这本书会给你带来很多学校管理的灵感和妙招,为师生发展助力赋能。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