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专家组走进高县

校长“求渔” 局长“问道”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4期(总第3829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讯(记者 钟兴茂 胥茜)“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乡村学校如何保持生机?教师年龄偏大,存在职业倦怠,怎样激发教师活力?……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想‘求渔’。”日前,在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专家组到高县联盟学校巡诊调研的座谈会上,高县来复镇双河小学校长姜涛言辞恳切地对专家们说。

为期一天半的高县来复镇教育巡诊调研活动,是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专家组2023年的一次联合行动。通过参观校园、深入课堂、交流座谈等方式,专家组对来复镇大窝小学及其下辖的大屋幼儿园、来复镇双河小学、来复镇中心小学、来复镇潆溪小学的校园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精细“把脉”。

走进来复镇中心小学,学生的精气神让专家们眼前一亮。操场上鼓号队排练气宇轩昂、教室里师生互动畅所欲言、舞蹈室学生唱跳神采飞扬……联盟专家、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唐方剑把现场拍摄的视频发到成都的校长群里,竟没有人猜出这是乡村学校的学生。

“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乡村学校在硬件上已经赶上了城区学校,变化很大。”来复镇中心小学校长何宇说,“现在,我们更需要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校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与姜涛、何宇相同,大窝小学校长李强、潆溪小学校长曾华也更多地谈到当下乡村学校发展的困惑:面对生源减少的局面,乡村学校持续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激发乡村教师自我发展的意愿?

“乡村学校生源减少是城镇化进程下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校长有责任和义务让留下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联盟专家、四川省优秀校长刘川鼓励校长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他认为,校长既要看到乡村学校薄弱的地方,更要善于发现其优势,二者结合制定学校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最高目标,以特色发展撬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管理也应该降低刚性要求,增加人文关怀,要充分尊重、信任教师,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针对生源减少直接导致师生比失调,进而造成优质师资流失的情况,唐方剑给出的建议是,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学校间的联培、联研、联评,保持办学活力、增强教师能力、提升教育质量。在他看来,来复镇中心小学、双河小学、大窝小学、潆溪小学愿意以“1+ N”的形式加入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就说明学校间有强烈的合作愿望与共同发展的基础,期待探索出有价值的路径与方法。

“校园文化是办学治校的指引与‘灵魂’,学校要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办学校关键在校长、成败在教师,校长怎样管理教师、培养教师、用好教师?”高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王万均全程参与了巡诊调研活动,聆听了校长和专家的头脑风暴后,他也向专家组问询学校的发展之道。

联盟专家组组长、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东逐一解答了王万均的疑惑。他表示,校园文化建立在学校文化之上,而学校文化是无形的,它来自学校办学历程、管理模式、课堂教学、师生行为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聚无形于有形”,其表现形式最好源自师生的智慧和创作。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化有形为无形”,把凝练而成的“口号”落实到具体的办学治校、立德树人行动中。

校长如何做好教师的管培用呢?杨东认为,仅仅依靠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不行的,要把方向定在帮助老师改进教学工作上,通过培训、教研、课题研究、自我学习、管理机制“五位一体”,才能管理好、培养好、用好教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