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天成的“课境”

■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何小波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5期(总第3830期) 导报三版

都说教学是艺术,艺术自然会有境界。为师者,每一课当追求最高境界。可这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看来,那就是课文、师生、课堂,三者合一,浑然天成,如鱼在水,如水在鱼。

雅安天立小学语文、书法教师董斯聪在执教《墨梅》一诗时,充分利用自己能书、善画、会诵的童子功,将自身的特质与《墨梅》“题画诗”的特点融合,营造出的课堂诗意情境特别有感染力,形成了李吉林先生所说的“情”与“境”整合起来,“情境”成为浸润着情感、充满着情调和情趣的教育场域。师生共同在诗、书、画、乐、人情景交融中“毛笔题诗、淡墨画梅、配乐诵诗、硬笔书诗”中学得酣畅淋漓。董老师以自己最擅长、最舒服的方式架构自己的课,传递出满满的诗意,蓬勃的正气,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美好,将诗歌的美好,将墨梅的清气沁入学生的心灵与生命深处。

我校陶金金老师在市上赛课,选择执教《腊八粥》。评委说,沈从文这篇文章的气质就像给陶老师量身定做的服装。她一站到课堂,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学生就带入了文本语境之中。于是,老师、文本、学生相互成全。

的确,就如衣服是择人的,课文也是择人的。穿在别人身上有气质、有风韵,穿在自己身上未必也如此。某老师执教《手指》,观课的评委叹道,他的语言风格与《手指》格格不入。我头脑里立即浮现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杨坤老师执教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情形来,他幽默风趣的引导,在慢急之间,让课堂学习充满张力。

每篇课文都有文脉、文风、文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气质、气场、气口,每个课堂都有各自的课场、课境、课感,当三者合一,课的氛围就浑然一体,处于其中的人就被感染、感动、触发,沉浸其中,自发学习,有滋有味学习。

可见,教师当努力修炼“七十二变”,从而让每篇课文都跟自己很搭,进而营造起浑然天成的“课境”,这才是教学艺术应有之义、教师专业成长应有之义。

阅读  苗青  摄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