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是人伦之情最重要的体现,是父母对子女的永恒情感。但是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本质相同的“爱”结出的“果实”大不相同,甚至因“爱”的传递不准确、不科学、不顺畅而导致亲子关系矛盾丛生。父母之爱如此纯粹无私,为什么子女就是不理解、不接受?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亲子和谐共处,子女健康成长?这是每一位父母需要深思的问题。
父母之爱需要说出来
学生小吴(化名)在学校被母亲骂了几句后,愤愤地说:“你不爱我,死了算了,我死给你看!”便从二楼冲到四楼跳了下去,幸好被树枝挡了一下,无生命危险。孩子说出扎心的话,问题出在哪里?原来这对夫妇忙于生意,文化水平不高,生活中不善于细腻的言辞,加上没时间管孩子,便强行把孩子送到当教师的姨妈家生活,希望他能学得更好、过得更好。
这对夫妇的方式也许是部分家长的普遍做法,留给我们思考的地方很多。父母没有将“爱”勇敢地说出来,更没有向孩子讲透这样做的原因,导致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所以父母之爱需要说出来。
爱要大声说出来。受传统影响,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说“我爱你”三个字,喜欢将“爱”藏在心里。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认知能力的阶段,天天“遛娃”、买东西、拍照片、做视频、发圈子……其实孩子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爱”。当孩子有了认知能力的时候,因为所谓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而不再说“我爱你”,孩子会渐渐觉得,父母真的“不爱我”了。
爱要准确说出来。我为什么爱你,这个问题很多父母没有准确思考并回答,停留在“因为爱,所以爱”的习以为常中。孩子的肤浅理解是:我是孩子,理所当然要被爱;他们是父母,天经地义要爱我。没有准确说出来的爱,会存在对爱的原因、目的、意义理解的偏差和肤浅。父母有爱的责任,子女也有理解父母之爱的义务。当责任和义务的沟通顺畅的时候,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肯定是融洽、和谐的;反之,两条平行线就不会有交点。
爱要随时说出来。期望一个未成年孩子能时时刻刻记住父母之爱、理解父母的爱,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随时在孩子面前强调对孩子的爱是非常必要的。如何随时说出爱,不能变成“碎碎念”,而是在关键时间节点、重要事情发生或者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合情合理地表现。通过随时的强化,孩子对父母之爱会坚信不移,父母子女的沟通也会逐渐向更高层级发展。
父母之爱需要看得见
一位初三女生离家出走了,远在海南的父母想方设法赶回老家,将女儿找回来。女儿回答出走的原因让父母匪夷所思:“你们不爱我!”原来,女生的父母是很早一批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农民,家里有两个孩子交给爷爷照顾。父母想的是,必须外出挣钱,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条件,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孩子想的是,父母不陪在我的身边,跑那么远,就是不爱我。
父母和孩子长期分开生活的状态,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父母远离家乡外出挣钱的初衷没有任何问题,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却是一个大问题。父母长期不在子女身边,如何让父母之爱看得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需要动一番脑筋。
看得见的爱包括精神慰藉。很多父母将爱的体现狭隘地理解为“物质的丰富和满足”,无论在哪个年代,这种理解都是错误的。子女更多地希望父母给予自己精神上的慰藉,消除内心的恐惧感、孤独感、失落感、无助感。这种基本需求认识上的偏差,带来的就是子女对父母之爱和父母难处的不理解、不包容;在得到基本物质满足后,却越来越自我、偏激、狭隘。而父母的态度则是越来越差,内心越来越气,和子女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看得见的爱包括距离适度。父母为了爱子女而不努力挣钱养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父母被迫要与孩子分开生活,保持适度的距离,随时与未成年子女见面,则是可以做到的。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多少钱才算有钱,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的生活是没有标准的。其次要认识到,家庭成员和谐完整地生活在一起,是家庭存在的重要意义。再次要认识到,父母有直接监护子女的责任,委托监护、隔代抚养是有隐患的。最后要认识到,外出挣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团聚。
看得见的爱包括协调关系。“你们不爱我”这句话里包含着很多怨气,不仅仅是父母没有陪伴在子女身边。作为一个初三女生而言,她的成长过程必然需要面对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属关系、姊妹关系、隔代关系等等,甚至被迫代表父母去处理一些事情。一个初中生不可能将这些事情处理好,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父母及时协调处理。父母一旦回到子女身边,将其需要处理的关系都铺垫好、协调好、处理好,使子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其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的重要方式,更是其理解父母离开自己原因的重要渠道。
父母之爱需要常维系
有一篇文章的作家曾讲述他的人生经历。作家兄弟姐妹7人,家在农村且很穷。大伯在县城里有工作但没孩子,希望从他们家兄弟里收养1人,母亲选了他。他在大伯家吃穿不愁,上好学校,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后有了稳定工作。但是从离开家的那一天,他就再也没有理过母亲。时过境迁他才知道,是他从小体弱多病,母亲希望他到大伯家生活得好一点,所以选了他。为了防止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严重隔阂甚至恨意,“爱的维系”就很重要。
爱的维系需要公平公正。多子女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加,孩子的禀赋会有很大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公平、公开、公正对待所有子女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父母会从孩子的兴趣、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培养,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忽略了给予每个孩子公平公正这个重要的前提。送一个孩子学课外武术,另一个孩子在家搞学习,子女内心思考的问题是,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为什么枯燥无味的事情就要求我做,为什么不安排我们做一样的事情?父母的这种做法很明显是不正确的,缺少公平公正的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怨恨的种子。
爱的维系需要尊重选择。很多父母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处理与孩子有关的所有事情,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进行选择的权利。出现这样的问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因素,也有家长培养子女的方式没有与时俱进的原因。客观上,孩子的思考不成熟、不完善,但是在父母施爱的过程中,从不考虑孩子想法的现象是普遍的。造成孩子想反对,而迫于父母压力被动接受,心生各种怨气,造成许多问题,长期不能化解,量变到质变后,形成不健康的心态,以及偏执的、错误的认知。
爱的维系需要强化理解。强化子女对父母施爱言行的理解,是强化子女对父母理解的重要内容。这种强化应该包括言语强化,把所有事情的原委向孩子讲清楚,并征求孩子的意见,甚至包括把条件谈清楚。还应该包括行动强化,比如子女体验父母角色、让子女做主办事并总结,甚至包括给子女安排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同时,包括按照子女的意见改正错误或者改变策略等,绝对不能认为父母的决策等就是完全正确的。
父母之爱乃天下最无私的爱,不能因为“无私”而太过于强势,也不能因为“无私”而认为都是正确的。将爱说出来、看得见、常维系,准确地传递出来,并让子女接受,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三个层级。不断强化子女对父母的理解,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庭和谐、子女健康成长、幸福美满的目标才能实现。
(乐山市实验中学校长 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