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相互体谅,方能同向而行

周睿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9期(总第3834期) 导报一版

近日,成都一小学发给新生家长的“入学通知书”引发热议。通知书中提到,学校将举行为期三天的“家长培训会”,并要求家长准时参培、全程参培、做好笔记。对此,网友们纷纷质疑:开家长会可以理解,但三天时间是不是太长?“全程参培、还要做好笔记”,这算不算给家长增加负担?……

涉事学校很快进行了回应,称“通知书表述简单,导致了误解”,此“会”也不是平常理解的“家长会”,而是邀请专家为家长们开的系列公益讲座,目的是帮助新生家长和孩子顺利实现“幼小衔接”,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7月5日《封面新闻》)

显然,这是学校致力于家校共育做的一件好事,可为何会引发如此多质疑?网上争议多集中在“三天时长”和线下培训方式。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教育的内卷,家校之间客观存在着一些互相不理解的情绪,部分家长习惯性地将学校推出的家校共育举措解读为给家长增加负担,、转嫁教育责任。这其实是对学校工作的误解,也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忽视。

202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可以采取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并及时联系、督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加。

可见,这所学校召开“家长培训会”,正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家长培训作为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具有很大的价值。通过家长培训,学校能够向家长传递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家长也可以学到有效的教育方法,家校能更好地配合,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所小学开出的培训菜单,诸如“亲子关系”“幼儿心理健康”“学习习惯养成”等,也正是当下新手家长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修行,孩子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家长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步伐。平心而论,三天培训真的会给家长带来负担吗?家庭教育本就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有意识的家长,会通过各种渠道自发学习。

当然,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的同时,学校也应充分考虑家长的需求和困难,创新和优化家校合作的形式,采取更加灵活的培训方式。对网友们提到的“三天时间过长,很难请假”问题,这所小学也承认前期“考虑不周”,并立即研究做出优化调整:一是时间上分期安排在周末举行;二是保留“直播+回放”的形式,便于不能到场的家长在线上观看。

如此,家校相互体谅,彼此多些理解,良性互动、同向而行,定能形成更好的教育合力,最终受益的是孩子。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