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依法带娃”,让家庭教育指导更专业

■本报记者 周睿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9期(总第3834期) 导报二版

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要在家庭生活中高质量发生,必须要有更科学、更专业的观念。家庭教育指导是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生态的根本前提,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至关重要。

6月29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届家庭教育论坛暨四川省首届中小幼家庭教育工作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秘书长边玉芳基于课题实证研究,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做了详细分析,并对下一步科学建设提出了建议,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了专业引领。

打通“最后一公里”,家庭教育指导需科学化、规范化

家校社协同育人,其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目前,我国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给予指导,需要在政府统筹的基础上,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妇联等部门的作用,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让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边玉芳说。

由边玉芳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从2020年4月开始,历时3年,在全国9个省份开展了大规模、多主体、覆盖东中西部和城乡地区的现状调研。调研成果呈现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几个重点值得关注。比如,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调查显示,有8成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会碰到困难,希望接受指导,而现状却是家长自己探索和经验交流依然是当前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方式;94%的中小学、幼儿园家长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接受社区或者学校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但3成左右的家长却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的储备和专业化方面,有38 .1%的中小学校表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员的数量完全不能满足和不太能满足相关工作的要求,更有90%以上学校认为指导人员的专业性还不能满足相关工作需要。社区也面临同样的情况。

“我们的服务内容和途径还没有完全满足家庭的现实需求,职责分明、统筹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尚待加强,保障体系经费不足、不均的困境仍普遍存在,专项督导评估欠缺。”边玉芳说,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实践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针对这样的现状,边玉芳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给,打通指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巩固和发展学校和社区的家庭教育服务阵地建设,持续加强社会渠道的服务管理;其次,强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让家长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育人观念,增强家庭教育能力;第三,吸收多方力量,发展壮大人员队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服务培训监管,夯实人才基础,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第四,重视开发符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选择适合家长参与的活动方式,增加指导服务的科学性。

专业化+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重在“分类施策”

家庭教育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私人领域的东西,因为每个家庭的需求不一样,每个孩子的成长也不一样,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时,个案使用不能泛化,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发挥作用。

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你接受过的学校的家庭教育服务有没有帮助”一问中,4成家长表示几乎没有或只有一些帮助。可见,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有待加强,这也是未来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专业化水平如何提升?首先是人员的专业化,要避免家庭教育指导人员良莠不齐的问题。其次是内容的专业化,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要由浅入深开展指导,要思考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然后还需要管理的专业化以及保障制度的专业化。

以“如何让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有效”为例,边玉芳抛出问题:影响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课题研究得出的结果很有意思,答案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开展指导服务的次数太少”“领导不够重视”“家长素质不高”等,而是“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意愿”。一部分真正需要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家长,却不愿意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直接影响了服务的有效性。究其原因,边玉芳认为,这部分家长常常面临更多的家庭教育挑战,问题比较复杂化,对指导服务的需求更大,要求也更高,如果学校老师自身的专业性不够,指导“不解渴”,长此以往便会“打击”这类家长接受指导服务的积极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越需要指导的人越没有得到适合的指导服务。

接受指导服务意愿更强的家长,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也更愿意在实践中尝试和改变。那么,怎样增强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意愿呢?边玉芳认为,应结合家长面临的挑战及需求分类施策,提供深入的、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增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针对性。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的形式和途径并非越多越好。目前,很多学校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却给家长带来了额外的负担,也给教师增加了很多教学量,活动有效性“大打折扣”。学校应区分不同对象,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开展服务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例如,留守儿童家庭更需要“代理家长”的培训和指导,而流动儿童家庭更需要社会融合指导。

“家庭教育有原则、有规律、有方法、有基本准则,但没有标准答案。指导服务工作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切实效果。”边玉芳说。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一定要由粗放式、“凭经验”管理转向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关注指导服务的有效性,关注影响指导服务有效性的因素。

学校主导,形成家校一体的教育合力

“要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必须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边玉芳说,家庭教育指导是家校合作的重要部分,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学校具有任何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也已成为学校的法定职责。

学校主导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边玉芳强调,学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不是额外的任务,它不仅仅是为了家长,也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须。孩子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种种问题,其实都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取得家长的信任,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让家委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能更好地助力学校教育。

如何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边玉芳给学校支招,在明确学校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渠道作用之外,还需加强“家本化”的关怀,增加指导服务的实效性,对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家庭类型、孩子面临不同问题的家长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分类指导。学校要定期调研和了解家长需求,设计家庭的分层指导内容,充分关照家长的实际需求。面对家长普遍的需求,可以开设普设性、面向集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对具有特殊需求的家长和家庭,可以开展家长自助式的学习生态圈、家长一对一咨询等活动。另外,同样的问题背后的原因不一样,这也需要分类的指导。

比如,边玉芳的团队曾在杭州的一个区域对学习成绩不良的孩子开展了为期3年的追踪研究,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学习成绩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类别,除了我们常关注到的认知水平不足型和学习投入不足型,还有一类是感受信任不足型,来自家长的信任、同伴的信任不足,孩子也会出现学习成绩不良的情况。对这类孩子,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得从改善孩子的感受入手。

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也需优创,要“少而精”,以质量优先,以点带面,避免流于形式,实现指导服务从“多样化为要”到“内容为王”“质量为重”的转变。学校可以探索新型家庭教育指导形式,采取“互联网+家庭教育”的方式,增加家长接受指导服务的便捷性。

心理健康,是未来家庭教育指导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对老师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者提问:“你觉得家长最需要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是什么?”还是对家长提问:“你认为你最想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是什么?”答案都是一致的——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点。

近年来,家长和孩子对心理健康指导服务的需求都在增加,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几乎都跟家庭有关,要解决问题,必须给予家长科学的指导。

边玉芳指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元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学校中的经历、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自身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等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中,家庭风险对孩子的主观幸福感的效应最突出。只有通过家校合作,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赋能,才能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何赋能?边玉芳给出了三个可行性建议:

第一,帮助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给孩子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让孩子充分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好;学会亲子沟通,进行高质量陪伴,提升亲子关系质量;发现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做好自己,家长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心理更健康。

第二,帮助家长学会观察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孩子出现心理方面的“反常”行为时,及时与学校沟通,阻断学生心理问题的进一步严重化。

第三,帮助家长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孩子需要就医吃药时不产生“病耻感”。现在很多区域和学校都会开展心理健康筛选测评,这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家长要自己学会观察孩子,觉知孩子的问题并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每个人都会伤风感冒,也都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光,只要好好地去调整,病总有治愈的时候。”边玉芳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