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于常规中见德育实效——

从小处着手 于细微处育人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教育导报》
2023年第72期(总第3837期) 导报二版

“十七班者,怀鸿鹄之志,不负青春奋勇追梦;十七班者……”每天早读前和午休后,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的教学楼里都会传出一阵阵的朗诵班级誓词的声音。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谭世贵告诉记者:“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班级誓词由学生们自主商定,是他们认可的价值观、人生观,反复朗诵比老师的说教更能锤炼学生品格。”

在谭世贵看来,德育是立校之本,以德育为先、智育为基,学校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近年来,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以政治学科为主,辐射至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校本课程体系。今年5月,学校又与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绵阳首个大思政联合教研工作室。“我们将整合双方资源,打造出一批精品课程,培养出一批高水平教师,着力构建立德树人的社会大学校、大课堂。”谭世贵说。

学校还提出了“构建和美德育模式”的德育工作新目标,开启了第二课堂。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第一课堂学科育人的有机融合,推动德育工作走深走实。据学校政教处主任丁劲松介绍,今年,学校在原有的心理、音乐、广播、摄影等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又与四川省新华强制隔离戒毒所共建了校园禁毒防艾教育基地,将学生的思政教育、法制教育以更加具体鲜活的载体来融合。

“德育工作不仅要在思政课堂、校园活动中教导,更应该常规化、常态化,在细微处潜移默化。”谭世贵说。高中生书本众多,课桌上常常垒起高高的“书墙”,对此学校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书箱,从桌面整理的小切口浸润行为规范的“大知识”;每天晚自习前唱红歌,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每个班每天20分钟的新闻播报,使学生的目光从教材转移到时事动态中,既读“万卷书”,也观“天下事”。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