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FISU世界学术大会围绕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进行交流分享——

运动是让生命更明媚的“良药”

■本报记者 钟兴茂 陈朝和 倪秀

《教育导报》
2023年第74期(总第3839期) 导报二版

如何让年轻人走出门去参与活跃的体育运动?教育和体育如何相辅相成,让所有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大学如何变革促进学生运动的科学、安全和健康?7月29日,在成都FISU世界学术大会开幕座谈上,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代理主席 Le-onz Eder,国际体育科学与体育教育理事会名誉主席、德国奥林匹克学院主席 Gudrun Doll Tepper,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钟秉枢, FISU教育委员会主席 Verena Burk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引发参会中外学者关于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关系的头脑风暴。

“气喘吁吁”的运动更能促进身体健康

“直立行走和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体育运动有助于我们回归自然属性,是健康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学术大会“健康拥抱未来”学术对话环节,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生理卫生和运动科学实验室主任 Ji LiLi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无独有偶,南卡罗来纳大学杰出教授、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 J.Lar-ray Durstine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认为体育运动是促进生命健康的一剂良药。他从5岁就养成了每天早起跑步的习惯,“这让我退休多年,两鬓斑白,仍然有良好的体力,奔波世界各地开展体育运动研究。”

美丽的成都吸引着参会学者们走进大街小巷。7月30日清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朱为模在会场周边的公园散步时,看见许多在晨光中运动的市民。他说:“我看到了全民运动的成都,但大多数老年人的运动比较轻松,其实‘气喘吁吁’的运动更能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

不仅如此,朱为模认为学生,尤其是12-18岁的中学生更需要加强运动。“这个年龄段是学生骨骼发育的重要时期,力量训练有利于骨密度发育,为学生的终生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朱为模呼吁家长们,不要一味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重,要多让孩子参与体育运动。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杰出教授Barbara E. Ainsworth的研究,既印证着“运动是良药”“气喘吁吁的运动更能促进健康”的观点,又为中国“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谚语提供了科学依据。她致力于步行影响人类健康状况的研究多年,发现不同的步行数量和速度对人的许多疾病有着缓解作用。同时,她认为年轻人每天行走7500步,老年人每天行走4000步,有助于健康和长寿,而且最好是在饭后行走。

此外,不少学者认为,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约翰内斯堡大学运动与大学运动部主任Nomsa Mahlangu说:“参与体育运动能帮助学生解放双手和心灵,缓解学业压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还作了《 Neural Basis onHow Exercise Promote Mental WellBeing》大会主报告,厘清了其中的科学逻辑。

 教育赋能全民运动 学校应有所作为

“虽然竞技体育能够推动全民运动,但效果有限,更要警惕其带来的副作用。”成都大学斯特林学院奖项负责人 Brian Minikin说。他认为一些运动员和教练盲目追求竞技成绩而服用违禁品的行为,已经背离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初衷,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制约,更需要通过教育促进教练和运动员的体育知识储备和理念提升。

Ji Li Li也认为,目前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与人们的实际参与存在割裂,导致某些地方即便在体育运动上投入大量资金,但人们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还是在增加。他说:“重要的不是设施、科技,而是教育,要让人们认识到体育运动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

“学习与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朱为模说。针对一些家长不重视体育教育,忽视体育运动的现象,他建议学校体育教育在以考促学的同时,更要讲清楚为什么学。例如,不能仅仅要求学生跑步,而要让家长和学生明白跑步提升有氧能力,促进身体健康,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的逻辑。

钟秉枢非常赞同朱为模的观点,他认为学校将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学校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促进学生参与运动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这些措施要做细、做小、做实。其次,学校要增加场地、开发课程、创生活动,丰富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的形式。

在学校保障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进而推动全民运动上,NomsaMahlangu也认为学校尤其是大学应该有所作为。她指出,首先大学要创造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条件和氛围;其次,大学要主动为体育运动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最后,大学要加强与社区的联动,为居民提供科学安全、简单适用的运动方法。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