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背后的志愿者们——

递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75期(总第3840期) 导报二版

成都大运会环球中心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城市志愿者正在为外国游客解答问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7月2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蓉开幕,各项体育赛事、文化展示活动陆续开展。从筹备到运行,从比赛现场到城市街道,上万名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的身影贯穿始终,他们是服务者,也是亲历者、参与者。

赛会志愿者:用青春扮靓盛会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今年刚好来到成都上学,刚好年满18岁,就有机会成为成都大运会的赛会志愿者。”丁嘉贝的岗位是代表团服务助理,她怀着满满的期待和热情投入到“小青椒”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为来到场馆的运动员代表团提供周到的服务,包括帮助他们熟悉场馆环境、维持现场的秩序以及引导他们从更衣室去往训练区等等。”

“他们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赛事指引工作,与各代表团沟通、交流的同时,也是在展示中国青年形象、搭筑友谊的桥梁。”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人力资源部(志愿者部)志愿者招募处工作人员耿安子表示,这些“小青椒”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他们有着优秀的语言水平和政治素养,也兼具大方的仪态和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他们不仅是中国青年的代表,也是成都大运会递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们大概是在5月初开始系统地接受培训,过程中既有乐趣也有不易。”一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实需要“小青椒”们一遍遍演习才能呈现出最好的状态。丁嘉贝表示:“一个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需要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共同配合和齐心努力,每个人都不可或缺。”

“虽然我们是在工作,但场馆却给了我们像家一样的温暖。”一天,丁嘉贝在日常志愿者工作中收到了来自代表团成员的感谢信。“我们很开心,这既是外籍友人热情的回应,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认可。”她说。

“小青椒”是成都大运会赛会志愿者共同的名字,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票选而来。耿安子介绍,“青椒”寓意青年交流、青年教育,也很贴近巴蜀文化。“大部分的‘小青椒’都是‘00后’,他们是大运会中青春活力的代表。而在大学四年的时间恰好遇到这样一个国际大赛,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个学习体验、增长见识的难得机会,可谓是‘生逢其时’。”

城市志愿者:以温情回应热情

“城市志愿服务小站是做什么的,你们这里有在售卖大运会的票吗,大运会有没有专门的导览巴士呀?……”一天,一个外地口音的婆婆来到了成都大运会环球中心城市志愿服务小站,问了很多关于大运会的问题,该小站的站长刘茜一一进行了回答。

“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大家对大运会有这么高的热情,即使买不到票,也想要找各种方法切身来感受一下大运氛围。”刘茜说。

刘茜所负责的城市志愿服务小站自7月3日试运行以来,一直热闹非凡,每天都有城市志愿者为市民、旅客提供便民服务,进行赛事宣传。这里有放假的小朋友在画画;有午后纳凉的老人“摆龙门阵”;还有说着各地方言、各国语言前来寻求推荐的旅客。

“随着成都大运会的开展,大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小站每天都会帮助百余人,有很多人来到这里打卡集章。”热闹、包容、友善也是成都留给刘茜的初印象。当初,只有15岁的刘茜独自一人从外地来到成都,不论是问路、求助,她都得到了暖心的回应。刘茜决定将自己收到的温暖传递出去,有留学背景的她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很适合承担这份工作。“所以,我主动申请了城市志愿服务小站的站长,负责相关的工作,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