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暑期作业“变脸”

■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张道明

《教育导报》
2023年第78期(总第3843期) 导报三版

学生暑期作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一直以来,由于受“智育中心论”影响,暑期作业大多围绕语数外学科进行读写、背抄的机械单调刷题模式。笔者以为,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暑期作业在内容形式、空间等应该有所改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作业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融合。暑期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巩固之上获得新知与能力。“唯分数论”下,暑期作业指向了考试科目,有的甚至提前学习下一学期教材。暑期作业成学生在校作业的重复与延伸,内容单一、狭隘,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暑期作业要牢固树立“五育并举”理念,内容要革新,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复习巩固走向多学科的融合与贯通,彻底打破学科壁垒,采用项目化学习任务,以项目驱动学生融合语数外、科学、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音体美劳中的几种或多种学科思维、知识和学习方法,自主积极完成作业。如开展家庭小调查,学生在项目化作业过程中,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远远胜过做几道练习题、背几个定理和公式的效果。

作业形式:从读写走向动手动脚。多数人眼中,做作业就是正襟危坐,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事实上,相对静态作业只是作业的一种形式。笔者以为,暑期作业完成的形式不应该局限于读、写、算、背,还可以说、唱、跳、演、画、剪……从动脑、动手、动脚,充分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活跃起来,每一寸肌肉欢快起来,每一处神经紧张起来,以此让身心从外到内,由浅入深,沉浸其间,专注于斯,既能够习得各种技艺,也能愉悦心灵。这就需要教师摆脱传统作业思维模式,站在多元智力理论角度,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给学生选择作业形式的自由和权利,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

作业空间:从家庭走向社会自然。作业不只是在课堂、家庭完成,好的作业一定是融入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笔者以为,学生应该走出课堂和家庭去完成暑期作业,把学习成长的空间从有限的校园和狭小的家庭搬到广阔的大千世界。暑假大致50天左右,家长可以带着学生走出家庭,扎进火热的社会生活,亲近美丽的自然风景。不妨去乡下亲戚家串串门,认识庄稼植物、花鸟虫鱼,沾一点泥土气息;或出一趟远门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家国情怀;走进各种展馆场所,感受人文风情,积累知识见闻,触摸历史的厚重;参观学府名校,树立高远目标,激发学习斗志,催生奋斗热情。学生在走一走,看一看,游一游,认一认,真切地解读生活这本无字书,认真学习社会这本教科书,了解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这样丰富生动、立体鲜明的作业是无法在课堂和家庭中完成,学生学到了在校园和家庭中学不到的东西。

一言以蔽之,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暑期作业,坚持内容上的多学科融合;形式上的丰富多样;空间上向社会生活延伸,才可能真正赋能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