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个为荣”目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话大英县委书记胡铭超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 李益众 张籍丹 曾宇

《教育导报》
2023年第78期(总第3843期) 导报二版

中共大英县委书记胡铭超(左)在大英中学接受记者采访。(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提供)

在四川省有一座直到20世纪末才设立的县,虽然只有短短25年时间,但这座四川最年轻的县已拥有50多万人口,发展建设突飞猛进。然而,面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县中迁建债务多、社会满意度低等一系列难题,大英县委、县政府如何一一破局?日前,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走进遂宁市大英县,与县委书记胡铭超共同讲述大英教育攻坚克难的实践探索与生动故事。

党委政府重教兴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迁建后的大英县河边镇幼儿园。(大英县教育和体育局提供)

记者:以前您做县长的时候,听大家称您为“教育县长”,现在被称为“教育书记”,您上任之后主抓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教育,为什么会如此看重教育?

胡铭超:我毕业于师范院校,非常喜欢学校的氛围。每当看到学生们那种朝气蓬勃、青春飞扬的模样,我就仿佛看到了大英充满希望的明天。所以,下班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学校运动场散散步,去看看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老师们的工作情况。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牵动着千家万户,以及未来的美好生活。客观地讲,老百姓不一定关心 GDP增长了多少,但一定会关心家门口有哪些好学校,孩子们在学校里吃得好不好,安不安全?对此,我创新了一个提法“关键小事”——一桩桩、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正是深刻体现民情、紧紧牵动民心的大民生。教育领域的“关键小事”都是头等大事。对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们读书的那个时候,教育条件不如现在这么好,却给了我们一个实现价值、放飞梦想的机会和平台。在求学时,我选择了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然最终没有走上教育岗位,但我对教育的情结始终都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情越来越浓。努力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是我最大的愿望和目标。所以凡是涉及大英教育的重大事项,我都认真研究;凡是学校有重要活动,我都去参加。比如,每年的高三工作会、考前动员会,我都要去为老师、同学们加油鼓劲。

记者:从您的话语当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您对教育的炽热情怀、深厚情结。近年来,在大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英教育确实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胡铭超:成绩背后凝聚的是几代大英教育人的接续努力和奋斗。最初,县中历史债务多,学校的运转相当困难,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不上去,这样就陷入了教育资源流失和教学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中。此外,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家长把孩子往城里学校送,造成农村学校装不满、城市学校装不下,出现城区的大校额、大班额问题。2015年底,组织安排我到大英工作,各项事业都处于爬坡上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如何让大英在逆境中突围、在低谷中奋起,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和深入思考,我与班子成员达成了共识,就是要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突破口,以教育破题来带动发展的破局。我提出了“教师以在大英教书为荣,学生以在大英读书为荣,社会以大英教育为荣”的“三个为荣”的教育强县目标,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晰了发展路径。

强教必先强师,让教师安居安康安心

记者:“三个为荣”的目标提得非常好,但真正要实现它可能也并不容易,该怎么去做?

胡铭超:是的,从提出这个目标的那天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场硬仗。要做好一件事,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正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不能因为难度大,就不去试、不去做。

大英要发展肯定是离不开人才,人才又离不开教育,所以,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向难求成,坚定不移走教育为先、教育强县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们在党中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方针的路径指引下,制订出台《大英县围绕“三个为荣”目标,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的实施方案》,着力破解机制体制桎梏,激发教育人才活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方案中,我们明确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因为没有优秀的教师,优质的教育就无从谈起。怎样才能把优秀老师引得来、留得住?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难题,我召集多个部门研究,创新开展了适合我县县情的教师县管校聘工作。

记者:通过县管校聘,教师队伍有了怎样的变化?

胡铭超:县管校聘之前,我们县域中小学教师配置不均,一方面超编,但另一方面缺员,这就造成资源的浪费。经过两轮竞聘,我们3200多名教师分配到了合适的岗位,交流教师203名,解聘6名,待岗学习7名,效果非常明显。这就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教师职业倦怠、结构不合理、师资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师资结构,激发了队伍的活力。

记者:如何更好地让教师在大英安心从教?

胡铭超:留住人才非常重要,也非常不容易。我们在全省开展“双安工程”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三安工程”,以保障我县教师的薪资待遇,并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记者:什么是“三安工程”?

胡铭超:“三安”指的是安身、安康、安心。一方面,我们整合资金1700余万元,新建教师周转房217套,让新入职的教师身有所居;另一方面,我们严格落实体检制度和减负举措,保障教师身体健康,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再一个方面,我们还建立了教师服务驿站,设立了教师关爱基金,常态化地为教师提供关心关爱服务,先后帮助80余名教师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

记者:您也特别关心教师的婚恋情感问题,组织了很多场联谊活动,为单身教师牵线搭桥,是吧?

胡铭超:都说“成家立业”,有了家才能安心成就事业。这些年,我们新进的教师当中,女教师的占比较高。年轻教师平时的交际面相对较窄,个人婚恋问题较为突出,从侧面导致青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由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民政局轮流牵头举办全县单身青年的联谊活动,为单身教师与县域内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的未婚青年搭建交流平台,拓宽交友渠道。这个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9场,被大家称为大英版的“非诚勿扰”,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通过联谊活动、单身青年交流群等方式结识了新朋友,找到了有缘人。

记者:有了“三安工程”,成家立业了,教师的心就稳定了。这个时候,该怎么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胡铭超: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关系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实施教师能力的锻造工程、活力激发工程、学历提升工程,大力培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级名师、名校长等本土人才20余名,大张旗鼓地表扬新英、名英、卓英教师,让教师不仅获得专业成长,更赢得职业尊严。陈克乐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安徽蚌埠人,2014年通过大英县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公开考核招聘的方式来到大英中职校工作。我到大英以后就结对联系他,我们每个月都要见几次面,交流工作生活的一些心得。现在,他担任育才中学的党委书记,上一周还向我报告,他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

教育惠民促公平,“五育并举”育良才

记者: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面对县域优质生源流失的困境,大英县又如何破局?

胡铭超:要实现“学生以在大英读书为荣”,首先就要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农村学校位置偏、规模小,新教师不愿意去,去了也留不住;而城区学校校额大、班额大,这就导致学校办学有难处,学生家长也有怨言。优化基础教育的布局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从2016年到今年,我们新建、迁建、扩建各级各类学校17所,增加了学位10700多个。2021年6月,我们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大英县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撤并整合生源严重萎缩的空心学校、教学点,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有一年,我到一个村小去调研。这个村小只有10来个学生,两名教师,这两名教师恰恰是一对夫妻,这对夫妻长期坚持在那所村小。所以,我很感动,我在黑板上还写下了“向崇英村小教师致敬”几个字。

面对这种现实,我们进一步加大学校的布局调整,通过一系列举措解决了城区大校额3所、大班额323个,有效化解城区学校“择校热”问题,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

记者:学校布局调整会不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部分学生上学、放学的路途更远了?

胡铭超:这一点,我们在考虑学校布局调整的时候,就想到了。为了方便学生上学、放学,教师上班、下班,我们统筹全县的公交力量,投入运行公交车39辆,为城区布局调整的4所学校,设置了师生公交专线9条、站点12个,惠及学生2000多名。一座座站台,一辆辆公交车,一次次停靠,师生有序上下,成为大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现学生满意、老师满意、家长放心。

记者:这是非常暖心的一项举措。此外,大英县为了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学校能够吃到更好的营养午餐,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补助的基础上,每天又增加一元钱,是吧?

胡铭超:是的。教育惠民是我们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就是要不断提升大英学子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严格落实上级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近1000万元的资金,实施“国标+1”的营养餐计划,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全部实现了食堂统一供餐,让每位学生既吃得饱,更吃得好。

记者:听说您经常到乡村学校体验营养午餐?

胡铭超:是的。我去体验营养午餐,专门要看有几个荤菜,几个素菜。比如,我看到蒜薹炒肉,蒜薹太多了也不行,不能只看到蒜薹看不到肉。所以,我就要求学校一定要保证菜品质量,荤素搭配要均衡。

记者:在大英县郪江外国语学校的废旧报纸创意艺术工作坊,我们看到,在师生们异想天开和巧手制作下,借助细铁丝、针线、竹块、木片和订书机等物品,一张张单薄易破的废旧报纸变成了立体可感的生活器具、民族服饰、手工小动物,甚至千年竹筒井,汇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2019年4月,该校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并先后三次荣登央视栏目。大英学校建设这样的特色项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胡铭超:发展县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就应该把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与建设校园结合起来,融合推进。所以,我每到一个学校调研,我都要看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校园既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开展美育的重要场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大量鲜活的教育文化资源就蕴含在地方特色文化中,必须大力发掘县域学校的多元文化、多重价值,这样,我们的教育发展才有根、有魂,才立得住、走得远。

郪江外国语学校只是大英县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改革、坚持特色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不断探索创新,全县“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美育成效逐步显现。

教育改革再出发,攻坚克难勇向前

改造后的大英县玉峰镇小学校。(大英县教育和体育局提供)

记者:刚刚,您介绍了“教师以在大英教书为荣,学生以在大英读书为荣”,请你再介绍一下“社会以大英教育为荣”。

胡铭超:近年来,大英教育跑出了加速度,实现了新跨越。投资5亿元新建、迁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共17所,实施“改薄”项目学校55所,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40所,成功打造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等全国特色校园11所。大英中学获评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引领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创成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5个,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个,4项教育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得到国家和省关工委领导充分肯定。

记者:这些成绩是怎么取得的?

胡铭超:“社会以大英教育为荣”,绝对不能是一句空话,要有物质的、精神的,在各个层面实实在在支撑。所以,我们就从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设施、注入发展动能等方面精准发力,以此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教育发展、服务学校教学、支持教师从教的良好局面。

近5年,我们全县累计投入了5亿多元用于学校建设;投入1 .37亿元,实施互联网加智慧教育项目;筹集1 .23亿元,一次性化解了两所高中学校的历史遗留债务问题,在整个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

同时,我们还积极发动企业组建爱心助学联盟。这个联盟是在我的倡导下,由大英爱心企业家组织一起成立的。这些年,共募集资金640万元,用于资助教育发展。

我们还坚持机制助力、汇聚合力、借智借力,全面激活了大英教育发展的主引擎。在全市率先推动学区制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的原则,科学地设置学区,通过发展共谋、队伍共建、资源共享、教研共促,推动各学区成员学校一体发展、协同发展。

我们创新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开发“136”校家社协同育人德育模式、“3344”家长督学模式等特色课程体系达20多种,最大程度地激发育人合力,推动大英中学、育才中学、实验学校、蓬莱小学等大英学校与清华大学、成都石室中学等名校交流合作,在人才输送、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领域深化协作。

记者:现在,我们站在新的时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作为大英县的县委书记,您对大英教育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考?

胡铭超:从目前来看,虽然我们在发展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开展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地讲,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短板和痛点,特别是在城区学校的选址难和资金筹措难、义务教育学校城挤乡弱、教师结构性缺编缺员等方面,还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一如既往地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锚定“三个为荣”目标,以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更大力度加快推进教育强县工作,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高地。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