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助力幸福和睦家庭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0期(总第3845期) 导报一版

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家长和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近日,在成都市铁路中学举办的家庭公益讲座上,中国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团成员,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萍认为,注重心理健康是家庭的大事,如果家庭每个成员都能做到与对方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己内心和谐相处,就能实现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景。

数据显示:八成家长有心理缺陷

“我国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人群的抑郁检出率最高,中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更是达到了24 .6%。”李萍指出,近年来,全社会都在关注未成年的心理健康。2021年,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目的就是为了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

同时,根据《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有八成家长不仅不懂得照顾孩子的心理,往往本身就有心理缺陷。“现在的父母压力都很大,他们也需要得到家人,甚至得到来自于孩子的理解、关心和关照。”李萍表示,心理不健康有很多危害:比如情绪难以控制,伤人伤自己;心理困惑解不开,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人际关系恶劣,影响生活、学习、工作等等。

对于普通人来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李萍指出有6个标准可供参考,包括了解自我及自我接纳,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社会适应性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结构稳定、协调,完善的自我。

李萍尤其强调家长要注重完善自我。“没有人能拥有100%完满的人生,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直到人生的终点。”李萍表示,在当今社会,无论学识、生活经历、工作经历如何,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都需要终身学习和发展。

与成年人不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更多。其中,李萍重点提到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和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青少年因为身心发育还没有健全,所以面对一些突发的事情比较冲动。李萍举例比较常见的因为言语产生误会和矛盾。“当别人有不当的言语或者行为的时候,我们要冷静理性地去分析,不要反应过激,太过敏感。你可以有反应,但是要适度,行为也要协调。”提到心理年龄要符合实际的年龄,很多家长表示自家孩子都上中学了,感觉还很幼稚,这就是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不相符合。李萍指出,判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否标准,一定是心理年龄和他的实际年龄相匹配,相符合的。

此外,孩子的自信心也非常重要。父母都是无条件地爱孩子,既然是无条件的爱,那么不管孩子表现怎么样,成绩如何,家长都要去接纳他,相信他。“经常把‘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挂在嘴边,孩子就真的没有自信了。”在李萍看来,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甚至还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长大未成人,少年初识愁滋味

多数成年人认为“少年不知愁滋味”,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正是无忧无虑的时候,怎么会有烦恼和困惑?

在李萍看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源于青春期的特殊性。这个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迅速,特别是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会让部分孩子不知所措,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没有给予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和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出现。

同时,青春期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喜欢思考问题,说话有逻辑性,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但实际上还是未成年人,大脑的发育还没有健全,因此对于人和事的看法容易带有主观的片面性。

学业压力过重也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李萍表示,以自己从事基础教育教学30多年来对孩子的了解,其实有很多孩子,哪怕是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的孩子,在内心深处也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家长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随意给孩子贴上‘懒’或者‘躺平’的标签。”李萍告诉家长,还有部分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一旦和实际情况出现差距,抗挫能力较差的孩子可能就无法承受,出现焦虑、恐惧、害怕等心理问题。

进入中学阶段,孩子会遇见很多问题,诸如学习差怎么办?同伴拒绝我怎么办?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如果孩子无法处理这些问题,家长又没有及时给予孩子有效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孩子就可能因为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李萍强调,作为家长此刻最应该做的是伸出双手,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当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帮他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讽刺和挖苦,加深孩子的痛苦。

正如《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成年人或多或少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李萍表示,家长心理问题的出现跟“重智轻德”“重养轻教”“重结果轻过程”“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等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息息相关。

在一段亲子关系里,家长虽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孩子也要主动去理解爸爸妈妈,不能说这事与我无关,把所有的“锅”都丢给父母来背。毕竟,要营造和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孩子和家长的双向奔赴。

找准定位,家和才能万事兴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如果一个家庭动辄怒目相对,争吵不止,家不像家,那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更谈不上万事兴了。李萍回忆,曾经有妈妈来咨询问题,说孩子爸爸脾气有点暴躁,夫妻之间经常互相指责。孩子面对父母的争吵,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

咨询结束后,李萍有所感悟:家庭就像一条河,家庭成员随意发泄负面情绪就像往这条河里倒脏水,最后堆积在河流最低洼的地方。“孩子是家里的弱势群体,也就是河流最低洼的地方。”李萍指出,如果发现家庭存在内耗现象,应该夫妻双方协商好。因为内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应该及时止损,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家人之间需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也一样。“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他的生命,尊重他的人格,这是我从教28年来最有体会的一点,也是我最自豪的一点。”李萍告诉家长,尊重孩子可以让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使其产生成就感、价值感、安全感、胜任感等等。

“家和万事兴”还有一条重要的守则就是父母和子女需“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换句话说,父母一定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孩子成长的“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

作为“引导者”,父母是站在孩子这边,用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实现目标;与之相反,“管理者”是凌驾于孩子之上,通过掌控孩子的人生实现父母自己的目标。前者因为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后者把孩子当成牵线木偶,只想让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来做,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

“但凡被外驱力推动的孩子一旦失去了这个外驱力,孩子就可能‘躺平’。”李萍见过太多孩子习惯被家长推着走,被老师推着走。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推得动;等到孩子上高中、大学,我们还推得动吗?他还让推吗?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上了高中、大学后心理问题爆发的原因,也是很多孩子上大学后产生“放羊”状态的根源。

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人,家长要相信孩子有巨大的潜能,更多地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李萍强调,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他们保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