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度控制,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向颖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0期(总第3845期) 导报一版

近日,“妈妈偷走录取通知书阻挠女儿入学”一事引发热议。17岁女孩佳佳在这个暑假,如愿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在入学前11天,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本等关键证件不翼而飞。私自拿走这些东西的人,正是她的妈妈。因为佳佳没有按照妈妈的意愿留在本地、报读定向师范生,于是妈妈想把她上中戏这件事给搅黄了。

《人物》杂志一篇名为《妈妈偷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的自述文,道出了更多细节:填志愿的最后一天,佳佳把自己反锁在房里,想要自己填报。但妈妈拉拽门把手、踢门,后来把门砸出一个坑……佳佳终于“认命”,慌张打开了门,按妈妈的要求,填了重庆师范大学所有的定向师范专业和几十所重庆本地学校。

身不由己的志愿和无权上锁的房门,只会让孩子越发想要逃离。就像《小欢喜》里的英子一心想去南京上大学,她对妈妈说:“我就是想要逃离你。”佳佳也认为,自己的救赎只有离开家,到没有妈妈的远方去上大学。于是,距离志愿填报截止还有两个小时,佳佳趁妈妈不注意,溜到网吧把志愿换成了自己想学的专业,并在爸妈察觉到端倪后,顶住压力,扛到了截止时间。

“你要去北京,我就卖掉房子,陪你去北京,好照顾你上学。”这是佳佳妈妈此前的方案之一。中国父母的控制欲大多和奉献捆绑在一起,在这样的关系中,作为照顾者,很享受这种自我优越感。他们会花费很多精力在被照顾者身上,甚至自我牺牲,即便对方并不需要。

因为佳佳出生时身体不好,很多食物都被妈妈明令禁止;为了让她有个好身体,妈妈不分场合地追着喂饭十几年;妈妈不让佳佳做与学习无关的任何事,也不允许她独自离开自己家所在的区,更不能容忍她单独和同学出去玩。……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是一颗糖衣炸弹,看似出于爱,却把孩子的独立性通通毁掉,打压与冒犯他们的心理边界。他们不把孩子当成拥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而是当成承载父母愿望和需求的容器。

作为这段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孩子一边处在愧疚和自责中;一边又不堪忍受父母越界的干涉和控制,身心处在痛苦之中,成长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一旦孩子尝试伸出独立的触角,父母的焦虑感则促使他们变本加厉地继续控制孩子,从责骂、打压、威胁、卖惨、情绪勒索,到偷走录取通知书、扣下户口本。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克服自己的控制欲是每个父母需要修炼的能力,把握好亲子之间的界限更是父母时刻需要拉起的警戒线。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即便孩子做出的选择没那么好,他也能从中产生思考和收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发挥自己的自主权。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愉悦感、力量感,有利于他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根据媒体的最新报道,最后,佳佳妈妈做出了妥协,同意她去中戏上学,并且不再限制她的出行自由。这个事件看似告一段落,但这对母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愿佳佳能获得她的救赎与自由,愿每个父母都可以分清爱的边界,从容不迫地放手,让孩子在松弛有度的爱中,自由生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