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逐渐进入尾声,如何让孩子“收心”,状态满满地迎接新学期的挑战,成为家长们格外关心的话题。对此,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主任、成都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副教授商雪梅指出:“从快乐的假期,回归学习生活,孩子的新学期适应并非易事。成人在休假后尚会有难以进入状态的感受,此时家长更应体谅孩子,在家校社共育的环境中,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向新学期的过渡。”
家校共育,营造张弛有度的环境
孩子的教育,除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还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育的教育生态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培育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孩子成为家校社共育的目标。在孩子们最爱的假期,家校之间如何打好“配合”,让孩子玩时尽兴,学时收心?商雪梅指出,家长需要看到孩子所面临的环境压力,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支持,此时,家长仅仅与学校的要求保持表面的一致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保持“有差异”的一致,既避免家与校各自为政,又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商雪梅认为,家长是否怀有一份觉察力格外重要。“面对假期里想要偷懒的孩子,临近开学还没完成作业的孩子,家长切忌一昧地批评和指责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体察孩子、理解其心理,顺应孩童天性,以更接近教育本质的方式、方法解决出现的问题。”
举例来说,当孩子被老师批评时,看到家长群内批评的话语,家长或许会感到颜面扫地,此时,商雪梅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供家长选择。
第一种,家长秉持“为孩子好”“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希望强化这一次的教育效果,于是把压力也施加给孩子,或以严厉的话语,或用惩戒的手段,让孩子好好“长记性”。另一种方法则是先安慰犯错的孩子。这采取的是一种看似与老师“唱反调”的方法,比如“看到孩子犯了错或是考试失利,又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心里感到好难过、压力很大,甚至感到无地自容。作为一个成年人尚且感受到了这么大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我的孩子面对这一切时该是多么的艰难,他被批评时脑袋里肯定是装满了各种负面的信息,内心也特别拉扯。”沿着这个思路,商雪梅给出了第二种方案:先感同身受,再共同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的孩子,方法的适用性也各异。商雪梅指出,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教育场所,教师和家长是两个教育者,应该各司其职,才能给孩子营造张弛有度的成长氛围。
“如果一根弦绷得太紧容易有断掉的风险,暑假正是孩子们‘松松弦’的好时机。”商雪梅说,家长此时不用提前焦虑,给自己和孩子真正放个假,收拾好“心灵能量”的行囊再出发。
重在赋能,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近期,一个内容为“容错率高的家庭有多幸福”话题,引发了网友的共鸣和讨论。淘气的孩子弄坏了电视机,妈妈给出的反应是:“电视坏了,看投影就好了。”爸爸和妈妈商量后还决定一家四口去吃顿烧烤“压压惊”,小朋友也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把零花钱全部拿出来给家里换新的电视机。“东西已经坏了,就不要再去损坏感情了。”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阳面和阴面,选择去看哪一面才是获得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的关键。”商雪梅指出,积极阳光的心态是孩子格外宝贵的心理资本,这样的能量能让他更自信地向阳生长。
不过,有的家长总纳闷,家里保孩子衣食无忧,孩子只需要好好上学读书,自己也没有要求孩子拿出多么优异的成绩,孩子哪来的这么多压力和烦恼?商雪梅替孩子们给出了答案:即便父母不做过多的口头要求,孩子们依旧生活在学校、社会的评价体系之中,竞争的压力并不是孩子们主动选择的,却是他们必须承受的。对家长而言,重视、理解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是第一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心理能量的储备,为成长赋能,则是接下来的必修课。
首先是氛围的营造。商雪梅指出,让孩子感受到“阳光”,需要家长关注到与孩子在日常相处、互动中所传达的态度、话语方式以及行为影响。举例来看,当孩子沮丧哭泣时,有的家长会对他说:“你怎么老是哭呢?哭能解决问题吗?”是的,哭泣确实不能解决棘手的问题,但却是孩子情绪的出口。如果家长只是表现出排斥、厌恶的态度,可能孩子以后不会在爸爸妈妈面前哭了,因为他并不会得到理解,但他反而会陷入更深的自责情绪。
其次,松弛感的营造也很重要。商雪梅谈到,在假期,其实很多孩子是松弛不了的,他们要完成作业,要复习巩固、预习新知,或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也会有不少家长严格要求孩子不能睡懒觉、不能玩手机。保持一个规律的生活状态是有必要的,但适当的休息、偶尔的“放纵”也不可或缺。商雪梅建议家长多换位思考,是否自己在周末或节假日也想偷偷懒、放松一下身心。“休息并不可耻,甚至和努力一样重要。”商雪梅说,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松弛感。
相信孩子是做到松弛的必要条件。很多家长严格要求孩子是担心他们不够自律,放松之后就会养成坏习惯,作息紊乱影响状态。商雪梅反问家长们:“难道成人休假几天之后再回到工作岗位,原来的工作都不会干了吗?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在成人身上,也不会发生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一旦进入新学期,回到学校的环境里,规则、纪律自然会约束孩子的,不用成人去逼迫,孩子自然能够做得到。”
滋养心灵,重视成长中的韧性
商雪梅的女儿在成长过程中,也曾有过没有做完暑假作业的情况,商雪梅和家长们分享了自己的处理方式。她并没有着急地催促女儿赶紧“补”,也没有因为女儿时间分配不够妥当而奚落她,反而“叛逆”地去向女儿的班主任老师申请少交部分作业。她坦言,自己或许是一个很令老师“头大”的家长,但如此做法,也有她自己的道理。
当时,商雪梅和女儿一起讨论了作业的问题。她们都意识到,保质保量地完成暑假任务是不太可能了,这时女儿很担心,问商雪梅应该怎么办。商雪梅回答:“保质,不保量,做不完的就不做了。”这并非是对女儿的溺爱,而是商雪梅综合评估了孩子在暑假的表现给出的答复。她进一步开导女儿:“你做假期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温习、练习,应对开学考试。”女儿回答道。商雪梅追问:“开学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呢?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女儿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也逐渐捋清了思路,她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去丰富自己、强大本领,以后可以更好地立足,过幸福的生活。
问题似乎迎刃而解,商雪梅告诉女儿:“你看,如果现在面对作业没有完成的事情,你都如临大敌了,将来遇到更大的困难,你要怎么办?”她希望孩子能有更长远的目光和更清晰的目标,“妈妈看到了你是一个对自己很负责的孩子,写不完作业不会代表你变坏了,坚定你的目标,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得到。”
商雪梅希望能传递一种乐观的态度给女儿,并且对她提出了比“完成作业”更高的要求:明白自己未来想要什么,然后披荆斩棘去抵达它,不被其他的东西干扰。“很多家长太在乎自己眼前看到的东西,尤其是孩子身上暴露出的问题,然后把眼前的不好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大,看到了一个不好的结果,所以更加恐惧、焦虑、倍感压力,然后急切地向孩子传达不满和愤怒。”商雪梅说。
这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在某一阶段的出类拔萃,远没有具备心理的韧性重要。“经受得住风浪,克服得了困难与挑战,是一个孩子心理能量充沛的表现。”商雪梅提醒家长,面对新学期,除了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帮助孩子汇集能量之外,也要帮助孩子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和目标,不合理的目标会让孩子无限内耗,越来越丧失自信。保持一个自信阳光、豁达乐观的状态,才是迎接新学期最好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