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拓展课 三步教学法

——以沱江曲流科学考察实践活动为例

■成都市华西小学 李文全 唐洁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1期(总第3846期) 导报三版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实验教学,并广泛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同时,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为实施小学科学拓展课指明了目标、途径和方法。科学教师依托学校主阵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围绕新课标生命、地球、环境等板块,开展小学科学拓展课教学,当下正逢其时,大有可为。笔者以沱江曲流科学考察实践活动为例,谈谈小学科学拓展课三步教学法。

第一步: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在“水的作用”一课中有“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怎样改变”的内容,教材原设计是通过观察“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两幅图片和阅读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描述两种地貌特点,分析地形地貌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仅凭图片、资料进行学习,束缚了探究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教材虽有瑕疵,但也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既可以从内容上进行拓展,适时增补曲流成因知识;也可以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拓展,给学生提供体验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方式。此外,还可以从教学空间上进行拓展,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教室延伸到大自然。

第二步:到生活中研究问题

曲流即弯曲的河流,是河流凹岸和凸岸河水流速差异导致凹岸和凸岸受到不同侵蚀而形成的。那么,河流凹岸和凸岸河水流速是否真的有差异?很显然,只有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河流的弯曲河段,围绕问题进行流速测量,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走出这一步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商量:让一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家长以研学的方式进行科考活动,而对其他学生不做强行要求。于是,由10名家长、学生和老师组成的成都市华西小学沱江曲流“科考队”来到简阳猫猫寺电站实地考察,证实了凹岸流速大于凸岸流速的问题。事实证明,仅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曲流凹岸和凸岸流速差异是苍白无力的,而只有深入大自然亲身实践,才是真正在研究问题。

第三步:在实验中解决问题

从理论上讲,流速快会给河岸带来更严重的侵蚀,但蹲守江边长时间观察侵蚀情况并不现实,我们决定将考察采集到的沙土带回学校做进一步的模拟实验研究。我们和学生利用采集的沙土做了一个沙盘模型,模拟演示河水侵蚀河岸。学生先用铲子刨出弯曲的“河道”,设置5处观测点位,历经数次实验、修改、监测,孩子们观察、记录河道变化,他们不仅看到河流侵蚀河岸的对比情况,还看到了河滩、沙洲的形成过程。在实验演示过程中,他们很好地理解黄河第一湾和入海口沙洲的形成原因。在实验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像黄河第一湾这样的曲流,在河水侵蚀作用下,随着时间推移,凹岸不断受到侵蚀会越来越凹;同时受补偿水流影响,凸岸不断有沙石堆积,会越来越凸,这样才有了黄河第一湾百转千回的神奇地貌。至此,孩子们对曲流成因问题得到全面理解。

此次科学考察实践活动,给我们实施小学科学拓展课以启发,总结起来就是三步教学法: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到生活中研究问题,在实验中解决问题。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