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教材实现作业重构

——以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成都市人民 北路小学校 夏艳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2期(总第3847期) 导报三版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校  夏艳

按照“双减”政策要求,教学要实现减负提质,教师要把工作重点调整在教学改进上来。当前,单元教学已成为小语教学的主要方法,如能设计与之配合的、激发学生“语文情感”的作业,在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笔者以四种类型作业为基础,把不同课时的作业目标、类型、内容、实施与评价等统筹思考,尝试将单元作为基本单位进行作业整体设计,以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小说”为例进行说明。

一、研读教材,以单元视角统整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建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精读重在方法学习,略读重在方法运用,“快乐读书吧”激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鼓励其跟随小说中的主人公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平台”梳理、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让学生学会借助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情节、环境描写等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节设置的关系;感受复杂情感。口语交际与习作练笔,意在让学生交流和表达学习所得。

本单元主题为“走进小说”,编排了精读课文《桥》《穷人》,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文章都有出人意料而感人至深的情节,既体现了小说在结构、语言上的特点,又展现了小说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学生行进其中,看到肆虐的洪水中,老支书舍小家为大家,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生命之桥;波涛轰鸣、狂风怒吼中的海边小屋里,桑娜夫妇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用爱心奏响一曲动人的赞歌;长征路上,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生病的小战士、不惜牺牲自己。整个单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语文要素呈螺旋上升发展。学生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初步感受和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习得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

二、分析学情,提供自主选择项

这是学生首次以单元的方式接触小说。5年来,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梳理并总结小说塑造和表现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再由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情节设置,探讨人物行为、性格、品质,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难点。

此时,学生有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的需求。如能为之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形式,实现作业重构,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积极学习的机会,大概率地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后续的学习也将更有信心。

三、关注联系,定单元作业目标

根据学情,笔者以整单元的视角,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于教学过程中,并以此为依托,从作业类型出发,设定单元作业目标。

1 .基础巩固型作业。布置于课前预习和第一课时。预习作业用时约30分钟,以“预习单”的形式调动学生整体感知单元课文分布,整合基础字词。

第一课时教学中,对课堂任务进行细化,设计成需要学生动笔完成的填空、填表、问答等练习。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条理,提炼故事主要情节,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和情节的设置,明确小说三要素。

2 .能力拓展型作业与应用探究性作业相互配合。布置于第二课时和课后。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牵引学生多角度参与阅读和思考。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将不同篇目的有关内容进行梳理、对照。既可以活跃思维,又能使阅读认识更充分、深刻,强化了本单元语文要素。

3 .应用探究型作业与能力拓展型作业相辅相成。课堂上,能力拓展型作业为主,应用探究型作业为辅,意在“教方法”“学方法”;课后,二者互换,旨在“由扶到放”助力学生“用方法”。例如,借“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练习,探究怎样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己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利用“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以环形导图的形式做人物梳理,将方法通过运用实践转化为阅读的能力。

4 .综合实践型作业。多布置于课后,用时约30分钟。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口语交际”的一项课堂任务,可以是构思、编写作文的一场讨论,可以是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的一次交流欣赏会,还可以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小小说。

作业的优化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着眼于学科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立足于教材,注重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的相互支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智慧地应用教材,实现作业重构,让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真正成为自信而主动的学习者。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