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家庭“松弛感”?

放慢节奏,让孩子自在成长

■本报记者 王浚录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3期(总第3848期) 导报二版

松弛感是一种平和的心境,是能够从容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松弛感放到家庭关系中,是遇到事情时积极的思维方式、较强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平和的沟通方式。有松弛感的家庭,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归属感,遇到难题时,家人会互相陪伴支持,共同面对。

8月26日,在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文轩家长学校、成都市锦江区柳江街道共同主办的“培养家庭的‘松弛感’”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教育大家谈”环节,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华锦、四川省“家教咨询室365热线”特约专家潘瑞英与家长代表梁佳佳通过交流对话的形式,就家庭关系的“松弛感”进行了深入探讨。

“紧绷感”阻碍亲子沟通

如果把“紧绷感”作为与“松弛感”相对的一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哪些行为可以看作是紧绷的呢?

刘华锦表示,家长的行为有“紧绷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允许孩子犯错,所以绷得很紧;第二,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观点,一旦孩子不顺从,就会生气;第三,家长自己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有很多焦虑。

“家长在跟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自己很紧张,这些紧张会传递给孩子,甚至是家里面的其他人。”刘华锦说。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社会环境影响多一点,还是家长内在的心理状态影响多一点?

结合“家教咨询室365热线”的咨询案例,潘瑞英谈到,大部分打电话来咨询的家长,其困扰主要有以下两类:一个是来自于和他人的对比中产生的压力,比如人家孩子报了兴趣班,自己的孩子要不要报。另一种是对未知的担忧和恐惧,例如四川进行新高考了,孩子选课要怎么选?在这些担忧之下,家长就会对孩子有责骂和苛责,导致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变差。“综合分析来看,比起内在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影响家长的紧绷感更多一些。”

潘瑞英还对紧绷感从心理学的层面作出了阐释。她表示,所有的身心反应都是对环境、关系的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所以,紧绷感其实就是人在警觉的状态下无法关闭的对外界持续的“扫描”,就像那种全时段高功率运转的雷达一样。紧绷感不仅对心理状态有影响,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以前,梁佳佳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产生过这种紧绷感。从亲身经历来看,这种紧绷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亲子关系会有哪些影响?

梁佳佳回忆,很多年前,自己没有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平时和孩子的关系还比较融洽,但一谈起学习,亲子关系就变得紧张了,然后就会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亲子之间的沟通变得不那么顺畅。

“我的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还说过谎,当时我就反思了一下,为什么孩子会说谎。”梁佳佳说,就是因为自己给孩子太大的紧绷感,以至于他怕从自己这里得到一个负面的反馈,所以才会说谎,“在这之后,我就给了他很大的空间,比如他犯了错,我不会一味地责骂他,而是和他探讨犯错的原因、怎么改进。这是我很大的改变。”

松弛感对于和谐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如何理解松弛感?松弛感重要吗?有松弛感的家庭有哪些表现,对家庭关系、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影响?对于这些问题,三位嘉宾结合经验,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刘华锦看来,松弛感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放松的心境,它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情绪管控能力,以及平和的沟通方式。“当下,一些人流行‘躺平’,完全随心所欲。松弛感并不是这种状态,它需要在生活中张弛有度,在工作的忙碌之余,也需要停下脚步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对于松弛感和“沉浸式角色转换”会不会有联系的问题,刘华锦谈到,家长在外忙碌一天,可能会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回家之后可能又要面临家庭上的一些问题,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够转换一种沉浸式的角色,把家庭中的角色跟外界的角色隔绝开,松弛感有可能会更好地展现出来,具体因人而异。

潘瑞英认为,松弛感对于和谐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如果父母理解孩子,孩子也信任父母,在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很好地沟通,出现冲突时,大家也会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这种松弛感能够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情绪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家庭也真正成为了温暖的港湾。比如,孩子在学校因为学习产生了压力,把不好的情绪带回家,父母在松弛的状态下能够给孩子“清洗掉这些情绪垃圾”,孩子第二天“满血复活”,又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去学校。

“另外,在舒适的家庭氛围中,家长能够更好地关注身边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去拓展孩子的认知范围,让孩子的思维更加灵活,这对于孩子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潘瑞英说。

梁佳佳表示,有松弛感的家庭主要表现在为孩子营造的氛围、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以及成长的土壤。这样一来,孩子的精力可以用在自己喜欢的地方,不会把太多的能量消耗在应对这些情绪上面,“加之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孩子就会积极地向上成长。我觉得松弛感是特别重要的。”

“我想起我们家之前发生的一件小事。有一次,我们带着孩子飞新买的无人机,当时风特别大,把无人机吹到了河里。我和孩子也没有抱怨,就开始计划没有了无人机,下午怎么玩。”梁佳佳说,那天,一家人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享受乡间美景,还在河边拿石头打“水漂”,“虽然没有了无人机,但我们也玩得很开心,一家人没有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影响松弛感的养成

一些家长有着这样的疑惑,孩子在同学面前非常放松,畅所欲言,但回到家就不能完全放松下来,亲子关系较为紧张。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松弛感的养成呢?

刘华锦谈到,影响松弛感的因素,首先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给予孩子的空间感。如果家长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孩子,爸爸妈妈都很看重你的观点,但是我们接触到的人和事不完全相同,你的一些观点我们不懂,但是我们都喜欢的分享,你可以畅所欲言,哪怕说错了也不要紧。”如果用这样宽松、自由的态度教育孩子,孩子会更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家庭关系也就有了松弛感。

其次,松弛感和交流时的肢体语言也有一定关系。如果家长和孩子交流,更多时候都是上对下的那种压迫感,而没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也没有拥抱等肢体动作的话,孩子会变得拘束,他可能更愿意和同伴分享心里话。

“我认为,松弛感的决定权在于父母。”潘瑞英说,养育孩子需要父母投入情绪、精力、体力,这其实是比较劳心劳力的。孩子对父母的需求很多,有的是不合理的,孩子开始哭闹的时候,父母要在一个比他高的维度去引领他、影响他,这就需要父母有很强的情绪管理能力。如果父母自己的情绪状态很低落或者暴躁,便可能会用对抗的方法去回应孩子。

潘瑞英进一步谈到,家长可以先关照好自己,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然后才能变成滋养型的家长去培养孩子,“我们跟孩子之间有互动,孩子也会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去学会营造松弛感的经验,从而变成一个具有松弛感的人。”

“家长是自信的人,这对于松弛感的养成也至关重要。”潘瑞英表示,一个自信的家长不会以别人家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不会给孩子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孩子会有自己的自由空间,勇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面对困难,实现成长。

潘瑞英说,有松弛感的家庭中,家长还应该是一个关注自身的学习型家长。他不会天天盯着孩子,给孩子造成紧张、拘束和焦虑。孩子会从家长身上学习到,自己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渐渐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过营造松弛感,提升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对此,梁佳佳深有体会。“在孩子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很多家长一样,看到孩子作业没做,就比较着急,开始催他。”梁佳佳说,后来,她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尽量不催促、指责孩子,“学习其实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难就难在改变的第一步,真的很着急的时候,我就在孩子旁边看书。渐渐地,我适应了这种状态。孩子也知道了,我不会催促他学习,学习只有靠自己来搞定。到现在,他即将上初一,学习越来越独立自主,学习的效率也很高。”梁佳佳说。

对话

记者:您认为目前家长普遍存在的哪些心理状态是亟待调整的?这些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调整方法有哪些?

刘华锦:当前,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落后于人,担心孩子学坏,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家长之间也争强好胜,对孩子陪伴较少,对孩子的认知不够全面,因而产生了焦虑、打压、过度追求完美、攀比、补偿、护犊等心理状态。家长们可通过转变思维、适当给予孩子空间、降低期待、将孩子的发展纵向比较、增加陪伴时间、全面客观地认识孩子等方法来改进。

记者: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计划制订得非常完美,但却无法很好地完成,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有何对策?

刘华锦:计划制订得很好,但不能很好地完成,有可能是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在时间管理上易拖延,不能准确地总结时间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此,可以降低目标达成度,明确拟定未完成任务的具体计划表,同时,适当舍弃要完成任务的数量,放弃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劳逸结合,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