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得学厦千万间 苗乡学子俱欢颜

——对话兴文县委书记陈良云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 陈志敏 王晓旭 彭之梅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4期(总第3849期) 导报二版

▲兴文县五星镇中心校全景。(兴文县教育和体育局提供)

兴文县坐落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带,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革命老区县,县内多山地和丘陵,群众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多,学龄儿童中留守情况常见。如何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执政智慧。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教育公平,兴文县根据特有的县情、学情,投资13亿元启动了最大的民生工程——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在乡镇实施1∶1学位床位建设,实现乡镇学校寄宿制全覆盖。县级财政如何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配套措施保驾护航?寄宿制学校管理如何打消家长疑虑?学生住校后多出的教育时间如何充分利用?规模化办学后师资力量如何提升?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走进这座川南小城,与兴文县委书记陈良云展开对话,探寻兴文县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

中共兴文县委书记陈良云(左)接受记者采访。(兴文县教育和体育局提供)

启动最大的民生工程

实现乡镇学校学位床位1:1

记者:兴文石海是天下奇观,独特的地貌造就了独特的景观,但是这种多山地和丘陵的地貌是不是也给兴文的教育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

陈良云:兴文县是四川最大的一个苗族聚居县,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在教育方面确实受地形条件包括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县域内多喀斯特地貌,群众居住分散,受此影响,当地小规模教学点多且分散,山区学生平均上学路途遥远,由此衍生了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综合课程开展难、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弱等问题。

我刚到兴文任职的时候,青山岩小学只有两个学生和一个老师,同时山区的孩子早上9点上课,下午3点基本就放学了,在学习时间上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因为学生少,特别是艺术类的教师基本就跟不上,全县有将近1/3的学校学生数在百人以下,师资配备存在一定问题、艺术类课程开不齐,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跟不上,在这方面城乡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

记者:城乡教育发展存在差距,可能很多县也会面临同样的困难,兴文县想出了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陈良云: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同年,四川省印发通知,要求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科学制定城乡学校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针对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根据兴文的现实情况,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建寄宿制学校,让孩子星期一到星期五都在学校,至少让他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得到保障。其次是实行规模化办学,让学校的社团、综合艺术课程等可以开展起来。所以,乡镇全覆盖的寄宿制学校建设摆上了议事议程,县委、县政府在这方面非常重视,也非常舍得投入。我们筹集了13亿元,启动了兴文县最大的民生工程,全县乡镇共5万多名学生,我们按照1:1的学位床位来修建寄宿制学校,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强县建设。

记者:我刚才听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数字,一个是投资13亿元,还有一个是实现乡镇学校学位床位1:1。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头号民生工程为什么给到了教育板块?

陈良云: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教育兴,国家才强,国家才兴。在这个问题上,兴文一直有良好的传统。兴文二中和山校区里面,有一块光绪年间篆刻的石碑,上面刻着“振兴文教”,说明兴文崇文重教的风气是比较浓厚的。现在我们追求的是要上好学,要高质量地、高水平地教好孩子,所以,我们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要求,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这也是让全县50万人民群众受益的一个工程,我们把它摆在首位,从而把兴文真正兴起来,把文化兴起来。通过教育强起来,让人口素质高起来,为兴文今后的经济发展建立很好的基础和提供人力保障。

记者:在全县所有乡镇建设寄宿制学校,这项大工程是如何推进的?

陈良云:2021年,我们启动了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为了使校点布局更加合理,县委县政府专题调研小组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的95个村小及部分法人学校,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两年来,兴文在12所学校和8个校点新建学生宿舍,第一批次校舍已于2022年秋季投入使用,第二批次将在今年投入使用。

寄宿制学校建设是个民生工程,也是个民心工程,我们要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见,让我们整个教学点既要规模化办、集中办,也要方便老百姓。如果孩子读书不方便了,或者更麻烦了,就可能得不到支持,所以,我们前期的调研工作是非常充分的。抓教育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事情,所以,县委、县政府在这个方面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大胆地推,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如今,乡镇寄宿制学校已经投入使用,不少家长也到学校实地参观了解。学生宿舍8人一间,配备可淋浴的双卫生间,床上用品一应俱全,学生们都是“拎包入住”。风雨球场、塑胶跑道、大礼堂,和城区学校比,硬件条件甚至更好。

吃好、住好、行好、学好

做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后半篇文章”

记者:孩子寄宿在学校,家长们是否有一些疑虑?

陈良云:任何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推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一些阻力,我们刚开始推行寄宿制学校建设时,确实还是有少数家长担心上学路途是不是更远了,同时也担心孩子住在学校是不是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也有家长担心自己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第一是关于路途的问题,我们开通了“金通工程”,交通部门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把孩子们上学的路线规划好,通过“金通工程”,周五下午放学以后把孩子送回家,基本上能够做到全覆盖。第二是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县委、县政府编制了《兴文县寄宿制学校管理运行指南》,从学生住宿管理、餐饮工作、校内活动开展、安全管理、困难学生资助等方面为学生保驾护航,这些措施也给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份指南,是我亲自审定过的。此外,就是营养餐“升级”,之前,我们的营养餐只有午餐,现在早餐晚餐都有,每年政府要拿出4000万元左右补贴。

现在,老百姓基本都接受了,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工程。特别是孩子寄宿之后,周末节假日回家,言行举止都不一样了。经过群居生活的锻炼和学校的教育,孩子的文明素养、谈吐举止都发生了变化,融入社会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都得到加强。

记者:也就是说,县委、县政府在推这项工程的时候,已经把学生的寄宿制管理问题都考虑到了。那么,吃住行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以后,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学好的问题。

陈良云:寄宿制学校建设只是我们教育强县建设的第一步,更核心的是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孩子在学校寄宿后,多出来的在校时间如何安排?这就是我们下一步的“后半篇文章”,要做好它,关键还是要注重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要让我们苗乡学子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随着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推进,兴文县正在构建以国家课程为重点,寄宿制课程为特色,拓展课程为补充,“一校一特色”课程为延伸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充实孩子们的校园时间。

兴文县古宋镇第二小学校的手工课堂。(兴文县教育和体育局提供)

一是国家课程为重点。开好课。严格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上好课。制定《兴文县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全面推进生本教育、自导式教学改革,探索“融创”课堂教学模式。督好课。实施“五进课堂”听巡课活动和责任督学蹲点调研制度,确保学校不挤占非智育学科课程,推进以国家课程为重点的“五育并举”全面落实。

二是寄宿课程为特色。围绕学生在校吃穿住行学等活动,从每天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科学设立全时段育人活动和课程,分为生活课程、健康课程、品格课程、艺术课程、安全课程、活动课程六大类。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学活动,延展学生学习空间,开设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课程。深入挖掘校内外的教育元素,将“五育”有机融合在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是拓展课程为补充。优化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和研学实践课程设置,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仪式教育、红色观影、社会实践、警示教育等学生德育课程;开展体育社团、展演活动、艺术节等艺体特色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艺术特长;实施家务劳动、生活技能、社会实践劳动、志愿服务劳动、劳动成果展评、劳动技能大赛等劳动教育课程。

四是“一校一特色”课程为延伸。学校结合文化育人特色,“一校一特色”打造学校五育特色课程,各具特色的学校五育课程初步形成。

五是科研课题为支撑。《县域推进民族地区全寄宿制学校“五育并举”改革实践研究——以兴文县为例》立项为宜宾市“五育并举”重难点问题专项攻关研究课题,全县16个试点学校一校一课题,围绕全寄宿制学生“学习管理、生活管理、个人管理、课余管理、身心管理”五项工作,着力解决“五育并举”推进中的重难点问题,推动寄宿制学校构建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五育”教育体系。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建好高质量推进“五育并举”的第一资源

记者:实施“五育并举”的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兴文县是怎么思考和实践的?

陈良云:在健全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上,兴文县始终把教师作为高质量推进“五育并举”的第一资源,组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学校干部现代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教师培训、激励机制,严格按标准兑现教师绩效考核奖,设立教育教学质量专项奖励,着力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在持续提升教师能力方面,我们开展大讨论,围绕实施“五育并举”和寄宿制学校管理运行,广泛开展“五育并举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大讨论,通过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教育方针,学习市委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政策法规,选择部分校长、教师、家长、学生谈认识、谈体会、谈想法、谈做法,在全系统形成“五育并举”共识。

围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我们扎实开展假期“三段式”(假期前期、中期、后期)教师培训,实施校长、教师假期“充电”工程;围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名师工作室品牌,辐射带动全县各级名师工作室(站),引领大批教师开展教学业务研修,提升能力水平……诸多举措只为全面提高课堂育人质量。

与此同时,我们将教师激励机制落实。严格按标准兑现老师绩效考核奖,设立教育教学质量专项奖励,统筹用于考核奖励成绩突出教师。目前,正在拟制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校级干部、教师考核评价系列方案,落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专项奖励等激励措施。

记者:您刚才提到假期“三段式”教师培训,这是兴文教师培训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吗?

陈良云:开展假期“三段式”(假期前期、中期、后期)教师培训,就是利用好假期时间,让老师们“充电”,迎接新的学期和新的教学工作。第一段时间是刚放假的时候,利用一个星期,对教师进行上学期教育教学的总结式培训,让老师明白哪些优势要继续坚持,哪些短板要补上。假期中段,设有一个星期的素质能力综合性培训。最后一段就是开学前的一个星期,为接下来的一学期教学教育工作做充分的准备。强化假期“三段式”培训,让我们教师的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记者:教育发展久久为功。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兴文县委、县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决心,在教育发展上做出的努力。您对兴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规划和期待?

陈良云: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

结合兴文特有的县情学情,我们要继续做好基础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对教育以及对兴文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我们也坚信,兴文的教育会越来越好,人才队伍建设会越来越好,兴文的明天发展也会更好。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