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一撂惹的祸

■孙功道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6期(总第3851期) 导报三版

去年秋季,久旱无雨。塘里水浅了,浇菜取水不便,于是拿起锹,赤着脚下塘,挖了个凼,开沟引水。没想到,起沟到了三米远的地方,好像有什么东西刺入脚板心,又痛又胀。洗了脚,瞧了瞧,原来是蒺藜的刺。

我惊讶地说,“这是从哪里来的呀?”

在一旁的妻子接过话茬,用手指了指,说:“你不记得了吗?”

哦,我恍然大悟。三年前,开垦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地,荆棘丛生。性急的我,挥舞砍刀,将蒺藜砍倒,就随手将它们撂到塘里去了。

那时,觉得轻巧省事,没想到这会留下了祸根。现在想来,凡事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需三思而后行,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时常听闻一些家长也犯有这样类似的错误。比如,当着孩子的面骂着:“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做啊!”

的确,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火冒三丈,口无遮拦,说话冲动和随性。逞一时口舌之快,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给孩子心里蒙上一层阴影,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有些父母不注意言传身教,背后喜欢议论他人,说长道短,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根据父母的喜好,进行自我调整,变成和父母一样的人。

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面部的表情和动作等,都应该仔细斟酌、认真推敲。因为教育过程中的亮点和瑕疵,往往都隐藏在细节中,一刹那、一瞬间,稍纵即逝。

言为心声,行为神使。父母的言谈举止,体现自己修养品性。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着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父母。因此,作为对孩子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父母,平时也要检视自己的教育过程,放下身段,与孩子平等、友好相处,谨言慎行,尽可能在孩子面前避免说一些负能量的话,注意跟孩子说话的方式,不指责、挖苦,或者用命令的口气等,亲子关系更融洽,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理解和尊重孩子,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孩子共学习,同成长,修炼好内功,调整好情绪,从而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唯有如此,才能减少或避免“随手一撂惹成祸”的现象发生。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