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教育焦虑已演变为一种近乎普遍性的情绪状态。如何战胜育儿焦虑,也成为当代家长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这些焦虑情绪,该如何面对呢?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文轩家长学校、成都市锦江区沙河街道汇泉路社区、成都市家长学校锦江分校共同主办“社区家庭教育沙龙暨家教咨询室365热线分享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拨开迷雾,帮助家长找到缓解焦虑、科学教养的良方。
焦虑是育儿的必经之路
成为父母的过程中,焦虑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孩子成长路上的种种问题让父母压力重重。活动现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韩佩玉分享了一组数据,据2018年智课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27%的家长认为自己非常焦虑,41%的家长认为自己比较焦虑。数据表明,育儿焦虑已成一种常态。
一位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孩子刚进入小学,因为朋友的孩子已经学会了13的分解,而自己的孩子还不会7的分解,她感到无比焦虑。“难道是她太笨了?”“会不会小学就跟不上?”这位妈妈的思维十分典型,过度担心未来,过度预测未来,让焦虑比现实来得更快。
韩佩玉分享了一个学生的故事,这个学生原本一直认为自己特别善解人意,班主任和同学都很喜欢他,在一次班委竞选中,他觉得所有人都会给他投票,但有两个同学没有给他投票,因为这件事,他开始全盘否定自己,认为所有人都不喜欢他。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过度概括,让自己感到无助和无望,进而导致焦虑的产生。
如何理解“焦虑”情绪?现场,韩佩玉给出了专业定义。焦虑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过分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她表示,焦虑的本质是不接纳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如不能失败、不能被拒绝、不能有意外、不能得病、不能痛苦、不能不被认可,等等。
容易焦虑的人,往往有明显的性格特点,在生活中容易高估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概率,高估不好的事情的后果,低估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这样的性格特点,放在“孩子”这一放大镜下,焦虑情绪更是会成倍增长。而父母给的紧迫、焦虑、消极环境,又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形成负面循环。
学会与焦虑和谐共处
缓解育儿焦虑的大前提是,家长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应对焦虑?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焦虑的来源,不可能完全地和焦虑“一刀两断”,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克服焦虑,而是与焦虑和谐共处。
韩佩玉指出,焦虑并不完全是坏的,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写道:“焦虑使得我们创造和赋予生命想象力的需求,变得敏锐异常。”活动现场,韩佩玉展示了一幅“焦虑水平—表现水平”曲线图,直观地展现出适度的焦虑非但不会影响表现水平,反而还能提高表现水平。育儿焦虑亦如此,适度的育儿焦虑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发奋学习。
那么,如何改善焦虑状态呢?韩佩玉分享了几个方法:
第一,学会放下。如果你一直拿着一杯水是很累的,但如果你放下再拿起就会好很多,所以适时地放下是非常好的方法。
第二,专注当下。即当时不杂,过往不恋,不要一直沉溺在过往的遗憾中,要向前看。
第三,增加掌控感。现场,韩佩玉给大家介绍了贝斯宾格法则,这个法则说的是10%的必然发生事件,它发生后,会不会引发蝴蝶效应,关键在于后面的那90%。她举例,一个爸爸要洗手,将手表放在了洗手台,妈妈看到后害怕水淋湿手表,就将手表放在了茶几上,但是恰巧那个位置离孩子的玩具很近,孩子为了拿自己的玩具不小心将手表摔在了地上,因为后面那90%,没有掌控在自己手里。
第四,放松训练。可以采取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渐进式肌肉放松。
第五,转移与宣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转移和宣泄,比如运动、唱歌、旅游、看电影、找人倾诉等。
当然,过度的焦虑需要及时就医,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怎样避免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呢?韩佩玉给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做到减少以爱之名的伤害。很多时候父母自以为的关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压迫,与令人窒息的过度掌控。孩子也需要自我空间,父母如果干预太多,很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将话语权还给孩子,不要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发自内心的恐惧。第二,做到及时牵手,适时放手。张弛有度地对待孩子,给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既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又要给他自由。第三,做到“不教而教,不学而学”。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起跑线的高度取决于父母的高度和格局。
放下焦虑,做孩子的欣赏者和鼓励者
此外,不给孩子制造焦虑,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也是家长的功课。韩佩玉表示,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了厚望,但面对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要照搬,每个人的频率不同,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很多时候,适合学霸的学习方式跟节奏并不适合普通的孩子,依葫芦画瓢不如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方式。
更不要攀比,不要将孩子与别人进行对比。过度的攀比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甚至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为什么我没有他厉害,我真笨。”孩子就会自我否定,从此听到家长的攀比就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话还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每个父母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理想的孩子。但回头想想,谁不是在成长中极力摆脱这样的期待,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韩佩玉说。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写道:一个儿童,在刚出生的时候,他是跟他的精神胚胎在一起的。婴儿出生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那他怎么能知道他今天要选择的东西能使他高兴,能适合他呢?是精神胚胎在起作用,精神胚胎告诉他,他将选择只对他的生命有帮助的事情,而排斥其他。当成人告诉他无数个“不可以”时,在无数次的“不可以”的强制中,就把儿童和他的精神胚胎分离开了,他必须要听成人的,他跟精神胚胎的分离越来越大,他就把自己丢掉得越深。可见,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不要过度束缚孩子,使其失掉自我。
韩佩玉说,孩子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欣赏和认可,这不仅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还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就像樊登育儿语录中的一段话:“孩子像一片森林,森林是有生命体的复杂系统,不能把孩子简单地拆解,机械性地养育。简单的体系是靠挑错,复杂的体系是靠寻找亮点。所以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并及时向孩子表达。”
韩佩玉说,育儿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察觉了却不去解决它,影响亲子关系,破坏家庭和谐。她提醒所有家长,与焦虑和解,接纳孩子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每个家长都能认识孩子独特的特点,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独立的想法,支持孩子合理的决定,欣赏孩子努力的成果,呵护孩子敏感的心灵,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韩佩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