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彦老师的科学课总是那么有趣,“动物的一生”这个科学单元,她带了3盒蚕宝宝放在班级让孩子们亲密接触。通过观察和饲养,孩子们将对蚕的生长、化茧成蛾等过程及时进行梳理和总结,这真是个激发孩子们学习力、感受科学魅力的好办法。当蚕宝宝出现在教室后排的小桌子上,我戏称孩子们多了几个新同学。大家都充满了好奇,这样小小的,肉乎乎的小生命怎样吐丝化茧?它们会彼此交流吗?大家都很喜欢小蚕,一下课就把小蚕们围观起来。
小蚕们慢慢长胖了一些,科学课代表说,喂养计划计入到了第二阶段,每天按照学号把小蚕带回家照顾一晚,第二天再带到学校。
两个周末后,意外发生了。小蚕们数量锐减,只剩下4条奄奄一息的小家伙,它们上周还白白的身子变黄,都瘦了一圈,也没有胃口。一大早,孩子们在教室里七嘴八舌吵起来:“都是你带回家把小蚕养死了。”“是你,我看到你下课用手摸了,有细菌你不知道吗?”……看得出孩子们急了。双彦老师闻讯赶来,初步判断是传染病。孩子们围着仅有的小家伙们,都不说话了。理智战胜情感,孩子们分小组复盘喂养知识和养护要点,再次确定本周回家喂养的同学名单,就这样又过了一周。
意外再次发生,这周小蚕只剩下一条了。小 N垂着头把盒子递给我,孩子们都沉默了。这仅存的小蚕几乎一动不动地、孤零零地趴在一片卷着黄边儿的桑叶上。心疼、自责、愧疚、担心……负面情绪在教室蔓延开来。“都怪你们,隔壁班的蚕都好好的。”小 A的一句话更让班级的气氛降到冰点。
问题就在那里,我们一起解决它。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时候开展一个解决问题的班级会议了。我初步拟定了四个教学流程。
第一步,头脑风暴明原因。我首先公布要求:共同解决问题,禁止互相指责。随后抛出问题:“请大家小组讨论:小蚕去世的原因有哪些?”小组汇报的结果除了病变以外,还有手触碰导致细菌感染、护理不当、喂养不及时、摇晃盒子等。看得出孩子们已经打开心房都坦诚地面对、找出了问题。
第二步,集思广益订计划。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仅存的这一条小蚕现在如果会说话,他会想说什么?”一些孩子答道:“我可真害怕呀,我的兄弟姐妹们都不在了,我怎么办?”“我想活下去,我还来得及吐丝呢!”紧接着,孩子们开始给这条小蚕取名并投票,“奇迹”这个名字获得了最多票数。此刻这条小蚕不正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吗?“奇迹”已经不再是一条小肉虫,而是和班上每个孩子一样的生命体。值日生在黑板写下几个大字:“奇迹保护计划。”
第三步,明确操作可视化。“奇迹保护计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计划的落地与实施。现场,一个写字最快的同学做书记员,每个小组针对问题解决,明确了保护计划内容,由书记员记录在一张名为“奇迹保护计划”的 A4纸上。随后这张纸被班级宣传部同学做成一个可立三角面,放在“奇迹”的家旁边。“禁止围观,排队观看”、“当日负责人吸收后再进行清理”、“有阳光时拉窗帘”……孩子们真是解决问题的高手,连阳光这个细节也注意到了。
此后,我曾在一个长课间看到一个男孩,伸出的手几乎要碰到“奇迹”,又忍住缩回来,只蹲下身子静静观察。“奇迹保护计划”可视化操作,让孩子们明确了界限,心也贴得更紧了。
第四步,共同目标定“军心”。没有不犯错的儿童,我时时不忘这一点:错误也是学习的好机会。经过班会课,共同尝试解决问题,我们也要在班级树立一个共同目标以“稳定军心”,毕竟班级氛围太低落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共同目标就是让“奇迹”结茧,完整度过“蚕”生。随后的日子里,孩子们果然在错误中收获了成长,用实际行动爱着“奇迹”——孩子们还曾放学后跨了半个成都,只为了找到最新鲜的桑叶;不少同学写作文记录下“奇迹”的点点滴滴,在精心照顾下"奇迹"日渐丰腴起来,我想:“奇迹保护计划”不也是孩子们的蝶变之旅吗?
相信在长大以后,孩子们都记得有一条小蚕叫“奇迹”,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尊重,是坚韧,是包容,更是成长。它和启航班的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同呼吸共面对,创造了生命成长的小小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