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旌阳“密码”

——对话德阳市旌阳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得立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 鲁磊 刘思 宋良友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0期(总第3855期) 导报二版

记者专访旌阳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得立(右)。(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提供)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如何从“基本供给均衡”迈向“优质均衡”?面对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教育如何相融相适、同频共振?面对人才强国战略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切实提升育人质量,筑牢人才之基?日前,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走进德阳市旌阳区,对话旌阳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得立,“解锁”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密码”。

旌阳教育简介

德阳市青衣江路小学的学生们在智慧书法教室上书法课。(德阳市旌阳区教育局提供)

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旌阳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提质升位的战略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旌阳区现有公民办学校97所,在校学生6 .3万余人。该区有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1个、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2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8所、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2所、四川省首批编程教育示范学校2所、四川省义务教育领航学校2所、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4所。有全国优秀教师、省市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优秀教育人才1000余人。旌阳区已逐渐形成基础教育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新高地初见雏形。

记者:李区长,刚刚来的路上,我看到好多别致的乡村风景和智慧农业产地,访谈的地方为什么选在这里呢?

李得立:我们所在的地方是旌秀桂花智慧农业创新中心,是当地集体经济组织与区属国有企业合作,共同打造的集艺术展览、研学培训、休闲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旅融合互动综合体,兼具餐饮、会议、艺术展览等功能,周边配套5 G无人农场、智慧大田、科技云棚,这只是旌阳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旌阳以“路为纽带”串联“产业融合”,科技助力、美学赋能,旌韵高槐、旌秀桂花、凯江大回湾竞相崭露头角,大孝故里、青甜扬嘉、旌耘粮仓连线互补互动,一村一韵、各美其美,串点成线、美美与共,诠释了美学的乡村表达,抒写着旌阳乡村的“诗和远方”。

记者:听您这么说,真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水人文之乡,活力美好旌阳”。据我了解,旌阳不仅文旅资源丰富,还是一座产业完备的活力之城。

李得立:没错,旌阳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产业基础牢固,现代产业体系健全,机械制造、天然气化工、电线电缆、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蓬勃发展,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现代物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聚成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旌阳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确实“风景独好”,作为教育媒体人,我们关注到旌阳在教育发展上也是可圈可点。这里是“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在这里,学生能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

李得立:是的,旌阳十分重视教育发展,在保证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的基础上,持续加大财政保障,做到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近三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6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1%。按照城市发展建设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要求,构建15分钟生活圈,促进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在旌阳,家庭、学校、社会与政府共同促进教育发展,实现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处处皆是育人新场景的局面,共同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抓好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

记者:李区长,您刚才提到,旌阳把教育事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工程,您是如何看待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呢?

李得立:旌阳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始终把教育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和德阳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的高质量现代化教育。

记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知道旌阳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和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旌阳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呢?

李得立:旌阳辖区内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市委、市政府布局的4大产业功能区,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和人口承载力较强。如何为五湖四海来到旌阳的人才做好安家保障,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教育“十四五”规划、《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融相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记者:李区长,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备受社会关注。请问旌阳在增进教育民生福祉方面如何发力?

李得立:近年来,旌阳区立足主城区教育首位功能,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21所,对全区学校全覆盖进行提档升级,不断优化教育空间结构。建设9个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读上好学校,努力促进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千方百计汇聚发展资源

用心用情育好每名学生

旌阳区涪江路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复兴号”科创基地上科创课。(德阳市旌阳区教育局提供)

记者:李区长,刚才通过短片我们了解到旌阳区坚持五育并举,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不只是学校的事,从社会层面,我们具体做了什么努力?

李得立:旌阳区坚持着眼未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同向同行,共同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比如,我们通过“艺术旌阳·焕彩城乡”美育提升项目,联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美育提升艺术节、美育高峰论坛、艺术家驻留活动,建成一批具有优秀传统、地域特色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以全域全民美育提升反哺美学教育。

旌阳区黄许博爱小学特色扎染课程,学生们正在展示扎染作品。(德阳市旌阳区教育局提供)

记者:通过介绍,我们感受到旌阳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融合共生的场景。教育不是一座孤岛,而要适应外部社会变化的需求。面对数字化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旌阳教育也在积极探索、主动发力,当前取得什么成效呢?下面,通过视频连线,让我们跟随外场记者去看一看。

特约记者:大家好!我是“对话县域教育,筑牢发展之基——县委书记谈教育”的特约记者,旌阳区融媒体中心的董霄。我今天来到的地方便是被广大网友称为“中国最美庭院小学”的——德阳市青衣江路小学。

2020年9月,旌阳区引进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远程双师互动教学”课堂实践。“双师教学”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优质高效”为核心理念,以“异地同堂”为开展模式,以“双师协同”为落地办法,线上老师负责课程主讲、与学生互动,线下老师承担学生活动组织和个性化辅导,打造出线上线下融合的“云课堂”新模式,让旌阳学生常态化享受多元的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双师互动教学”课堂覆盖全区中小学52个班级,惠及区内师生2600余人。

基于“京旌双师”较成熟的“云课堂”模式,针对区内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现状,旌阳区同步推进“1+1”城乡融合课堂,由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在自己班级主讲,与乡村薄弱学校班级“云端互动”,实现城乡学子共享优质课堂。

记者: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京旌”教学融合和城乡教学融合,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我们为旌阳的探索和努力点赞!

李得立:谢谢主持人的点赞。推进教育数字化,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旌阳区是全省3个“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之一。我们把教育数字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普及数字教育资源、搭建“双师”教学平台、创新数字化管理与评价体系,让每一名教师和学生在数字化时代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旌阳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在教育部中期视导中获得高度肯定。

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激活教育发展“原动力”

记者:刚刚,李区长谈到的旌阳在教育数字化上的改革探索,这让我想起,《人民日报》曾经对旌阳区“县管校聘”改革的深度报道。您能谈谈“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破冰方面取得哪些成果吗?

李得立:2014年,旌阳区启动“区管校用”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2017年,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我们创新构建“柔性推进、正向激励、双向管理、管培结合”的旌阳路径,顺利开展四轮教师交流轮岗,覆盖780名干部教师,骨干教师数占比达42%,有效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和教师成长。

记者:李区长,刚才您说到,区管校用教师管理改革在旌阳深入推进,并在师资配置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那您认为旌阳是如何以教师队伍建设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呢?

李得立:旌阳区始终秉持“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优化人才服务机制,建立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深化与高等院所的交流合作,在教育规划研制等方面促进人才共育共用。制订《天府名师培养方案》,支持优秀人才从教,让广大教师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强化头雁名校人才集聚效应,促进教育人才不断显现。

记者:从今天的交流中,我们看到,旌阳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有担当、有举措、有成效。面向未来,您对旌阳教育有怎样的展望?

李得立:未来,我们将坚定聚焦市委“四五五六”发展总体思路,按照区委“产业转型提速、城市能级提升、城乡融合提档、民生福祉提质”高质量发展路径,抓牢优质均衡、创新发展、开放融合三组关键词,持续突破提升、全力赶超跨越,积极探索建立智慧教育新体系,以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基础教育新高地。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