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好奇心

■李冬雪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0期(总第3855期) 导报四版

儿子过了3岁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爱问“为什么”。“妈妈,风筝的轱辘(线轮盘)是不是它的轮胎?”“妈妈,无名指为什么没有名字?”他稚嫩的问题常常令我忍俊不禁。

去看车展时,他看到墙架上展出的缩小版车模问:“那是不是玩具车?”我摆摆手道:“那是车模展品,只能看不能碰哦。”儿子站在原地不肯走,继续发问:“妈妈,为什么不能玩?它和玩具车有什么区别?”我下意识地想把他抱走,但当目光触到他因好奇而变得亮灿灿的眼睛时,又不忍心那刚刚燃起的求知欲转瞬间熄灭,便硬着头皮去说服工作人员借来车模,儿子看了又看,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展台。晚上回家后,他把竹枕头和抱枕竖起来堆放在床头,每个枕头上摆着一辆玩具车。我抱怨他又乱放玩具,正准备收拾,不料儿子一字一顿地说:“妈妈,这里是车展,这些都是车模,不能碰的。”我又好气又好笑,不禁由衷惊叹:好奇心真是个好老师,它把生活的细微之处放大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知识,让孩子在玩耍中习得了规则与表达。

儿子平时爱吃我烧的鱿鱼,当他看到刚切好的鱼片平平整整,就好奇地问:“妈妈,鱿鱼是怎么卷的?”我带他到厨房,在鱼身划出细细的渔网似的线条,投到一锅沸水中,平整的鱼段瞬间翻卷成一只只小筒,绽开一株株箭穗。儿子看得张大了嘴巴。第二天,他拿着一张用小刀划满纹理的橘子皮问:“妈妈,这个放到锅里会不会卷起来?”我不忍戳穿真相,只好说:“鱿鱼上的纹理划得越均匀,越容易卷起来。”他听后高兴地跑开了。第三天,他重新划好几张橘皮,一张一张地追问我:“炒这个橘子皮会卷起来吗?还有这个……”我终于被问得不耐烦了,大吼一声:“不能!”儿子怔了一下,默不作声地走开了,一路上把橘子皮丢得到处都是。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欠妥,把橘子皮一张张捡回来,洗净,加入白糖放入锅中炒。出锅后,我端到儿子面前:“你看,你的橘子皮变成了一道菜。”看到香甜绵软的糖炒橘皮,儿子的小脸终于“阴转晴”。他品尝着清甜的橘皮,小眼睛若有所思地眨巴眨巴,好像小脑瓜里又有新问题了。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什么特别的天赋,就是有一颗狂热的好奇心。”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仅可以让他的童年更充实、更快乐,还会让孩子更爱思考、更富创造性。心理学家伊恩·莱斯利在《好奇心》一书中指出,好奇心的本质是一个反馈循环系统,得到鼓励就会增强,被无视就会减弱。很多时候,重视孩子的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就是对孩子好奇心最好的保护。

让孩子永远怀有好奇心、永远敢于探索吧,那些过去踏过的“坑”,都会变成他未来脚下的路。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