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月色真美

周汉兵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0期(总第3855期) 导报四版

夜深了,正准备睡觉,女儿却突然发来图片: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圆圆的、静静的。随即,一句文字跳出来:“今晚,月亮好圆好亮!”

看着这幅圆月图,我没有发出任何回应,脑海里却浮想出一幅画面:一个人,搭张凳子,坐在露台上,头顶明月,微风拂面。也许,女儿此时就坐在学校宿舍外面的露台上,正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

我猛然一颤,这日子滑得真快,又近中秋了,又到赏月的时候了。突然想起,好久没有认真地赏过月了。

小时候,每天晚上总是望着月亮发呆。那时望月,喜欢欣赏飘逸的嫦娥,“月里嫦娥不画眉,只将云雾作罗衣。”也惦记吴刚伐桂,看着吴刚每天不知疲倦地砍伐桂树,于是就希望他有一天真的能砍倒桂树。

在乡下看月,也是盘算日子,乡村人大多是数着月亮过日子的。看着月亮的变化,就知道日子到了哪一天。“初一黑,初二白,初三初四峨眉月,初五初六像镰刀……十五十六两头露,十七夜里少半边,十八十九坐着守……二十四五月黑头,月亮出来就使牛……”一首农谚,从初一到三十,乡村人都是数得明明白白的,日子也过得清清楚楚的。

走夜路,是乡村人常有的事情。这时,月亮就是最好的伙伴。人在路上走,月在天上行。每当月圆时,乡村皎洁如昼。村庄、农舍、田园、树木以及远山的身影,都定格在溶溶的月色之中。这样的夜晚,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人影树影清晰可见,步移影随。一路上,蟋蟀声、蛙鸣声,以及各种各样的声响,如同天籁,整个身心都仿佛进入了梦幻般的意境,俗世杂念都被澄澈的月色消融。偶尔路过堰塘、水田,这圆圆的月亮倒映其间。此时,天上有个月亮,水中有个月亮,美妙至极。

月下闲坐,那是庄稼人难得的清闲。晴朗的夜晚,特别是夏夜,很多人忙完农活家事后都习惯性地在月下坐上一阵,大人摆些龙门阵,小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捉迷藏、爬草堆。中秋之夜,一家人头顶明月,围坐在院坝里,中间放着一张小方桌,摆上糍粑、月饼(准确地说是麻饼),还有泡制的桂花酒。家人散漫地说些春种秋收、家长里短,盘点一下收获,说一说打算,回味一下邻里乡情。偶尔,拿起一块麻饼,一点一点掰开,放入嘴里,再咂上一小口桂花酒,这日子一下就有了滋味。母亲忙完家务,炸出黄澄澄的糍粑条,配上融化的红糖和黄豆粉、芝麻粉、花生米制成的蘸料。这时,大家停下话题,夹起刚炸出来的热糍粑,裹上蘸料,塞入嘴里,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院子里充满着幸福。

我也有过像女儿这样独自赏月的时候。一次是外出求学时,坐在学校操场的看台上;一次是毕业当了教师后,坐在学校后面的山岗上。静寂的夜晚,操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山岗上也只有我一个人。月亮、操场、山野,此时,这一切都由我独享。我望着月亮,不发一语,静静地与月亮对视,嫦娥依然飘逸,吴刚依然在不停伐桂。坐在偌大的空间里,月亮亲吻着我的头,微风吹拂着我的脸。我的心清澈如月。

后来进了城,这样赏月的日子慢慢成了记忆,成了向往。夜来了,我也总是期待月亮的出现。在林立的高楼之下,没有故乡的旷野,没有风吹影动的意蕴,月色总是若即若离,感觉少了半份光芒,也就少了赏月的雅致。

我已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好好地欣赏月亮了。女儿的突然提醒,让我顿时睡意全无,而且有了看月亮的冲动。我来到楼顶,月亮已升至中天。高楼的霓虹灯还在依稀闪烁,月色却毫无遮掩地倾泻给城市,让城市多了几分朦胧。再一次好好地对视明月,突然想起宋代释子淳的那句诗:“明月共同途,无私照今古。”人到中年,月下品诗,一切的美好都在脑海闪现,一切的恩怨也在时光中淡去。

今晚的月色真美!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