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怎样避免研而不讨?

■黎国胜

《教育导报》
2017年第22期(总第3039期) 导报三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研活动风起云涌。然而,不管活动级别多高,规模多大,场面多热闹,很多教研活动都是千篇一律,整个活动研而不讨,没有讨论,更没有争鸣,好比观看一场演出,看点不少,但离开会场后一切照旧。

教研活动,关键在研,研的关键在讨,即讨论、争论。没有讨论就没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争鸣,余下的就只有观点、理念的单向传输,这样的教研活动就成了陈列展示,算不上真正的教研。那么,如何避免研而不讨的现象呢?

首先,做好需求调研。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研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导向。谁的问题?肯定是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真实的问题。研讨主题如何确定?这需要广泛征集一线教师的问题,从中确定一个带有普遍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活动的主题,然后聚焦这个点,开展研究。

问题来源于一线教师,这样的教研活动,符合一线教师的需要,能极大地调动一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让教研活动做到真、实、高效。

其次,创设研讨氛围。做好需求调研,确定好问题是确保教研活动成功的第一步。要让教研活动顺利开展,还需要组织者创设好研讨的氛围:一个独立思考、自由交流的氛围。教育教学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一个普遍性教育问题往往就是一个教育教学难题。难题的形成往往是长期的,解决的难度很大,解决办法往往不只一个,一个解决办法也不可能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所有学生。因此,在研讨过程中要集思广益,要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大家都来想办法,出主意,形成自己的观点,让不同的观点、办法广泛深入地交流,参与者自己比较、筛选、甄别。

为防止启而不发的现象出现,活动主持者可以事先预约一些人抛出自己的观点,但最好不要请专家打头阵,作开场演讲。因为专家一讲,似乎就给问题定了调,与会人员就会尽量保持与他们一致,懒于独立思考,或者沉默不语,很难听到与会者的真实想法。在社会心理学中有“群体极化”“群体盲思”“从众”现象。要避免这些现象,就让与会老师平等地、自由地交流,允许不同观点都得到阐述,确保与会者发言的权利。

与会教师发言的过程中,专家和领导要当好倾听者,换位尝试理解一线教师的观点,尊重一线教师发言的权利,绝对不能打断教师的发言,甚至武断地进行否定。专家、领导对一线教师的观点要进行合理、恰当地点评,肯定其合理的、正确的成分,不正确的、不赞同的观点要允许质疑、存疑,学术问题要允许争鸣,不能居高临下、全盘否定。否则一线教师就会把真实的想法包装起来,以迎合领导和专家的观点,长此以往,教师就成为教研活动的旁观者。

一场教学研讨,总要有个结果,主持人要善于倾听,抓住不同观点的关键差异,对讨论成果要进行一个总结提炼,对存在的争议也要进行梳理,允许大家会后继续探讨,这样的学术研究才会有意义和价值,也能持续下去。

再次,抓好反馈落实。组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希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个预期的结果是否达成?与会人员是否满意?活动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都需要倾听与会人员的心声。因此,必须做好反馈,通过填写意见表、 QQ、微信等方式收集与会教师的意见。对研讨会形成的共识,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也要实时实地地进行回访。如果一场研讨会热热闹闹,共识很多,会后大家依旧故我,教学实践没有改变,这样的研讨会成果何在?意义何在?

(作者单位:四川省双流中学)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