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涉深水 步稳又一程

《教育导报》
2017年第25期(总第3042期) 导报二版

(上接1版)

为了保证评价改革的落实,学校严格要求了评价内容,即书面检测占70%,学科实践能力检测占20%,学习过程评价占10%;同时实施了学业负担“双向监测”,对学生学业负担,实行教师统筹和学生问卷同步监测;还制定了教育质量二级评价模式,其中,一级评价中,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还增加了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二级评价中,教科处要对各学科整体教学质量进行抽样监评,艺体学科的评价按照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要求操作。

事实证明,找准了科学的改革之路,不仅让这所学生人数近7000人的超大规模学校没有“乱”,更显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发展气象。

2014年,我省启动“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2月、7月和2016年6月,第一、二、三批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先后批准实施。目前,我省已完成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3批项目的整合,将着力点聚集到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等问题突出、群众关心的20项改革类别中,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共为20个大项,参与单位达90余个。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3年以来,教育综合改革的纵深推进,让教育质量、服务能力提升,不再是一地一校的“独角戏”,而是全省“一盘棋”系统性地构筑。

为精神“补钙”,为人生赋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信仰凝聚富国强民的最大公约数——

成风化人,既是教育的作用,也是教育的目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我省教育改革实践中,这样的理念贯穿始终——立德,方能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将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形象地比作“穿衣服扣扣子”,相信人们都有这个体会,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就都会扣错,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立德树人,理想信念教育是根本。

这3年,我省各地各校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针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易班”网络阵地建设有条不紊,各高校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第二课堂”为补充的理想信念育人平台,已逐渐成形。

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是源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成都市红牌楼小学,将古诗词经典改成上课铃声,是经典诵读渗透于教学管理各环节的大胆尝试。作为“成都市经典诵读示范校”,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将国学“大经典”化整为零,“小经典”保持天天清、天天新,让同学们逐渐养成诵读习惯。寓教于环境、寓教于活动、寓教于孩子之乐,力求诵读教育形式多样化、趣味化,使诵读进脑入心田。

3年来,我省各地各校,立足当地实际,创新形式,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不少学校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从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发掘出了新的育人价值。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

“以往觉得近现代史会比较枯燥,没想到学习过程这么有趣,感觉老师使出了洪荒之力。”上学期期末评教时,四川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张登茂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点了个大大的赞。和他一样,现在,四川农大成都校区近1400多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同学,都为课程过程的丰富多彩而惊艳:参观红色基地、8分钟翻转微课堂、口述历史采访、组团参加新媒体活动比赛,让历史从书本经验真正变成了学生鲜活的个体体验,撬动了学生学习热情。

这3年来,我省扎实推动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开展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督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像四川农大一样,我省许多高校悉心体察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把高校思政课,上成了有趣味、有内涵的热门课。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入脑入心,使大学生的信仰之基愈加坚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为精神“补钙”,方能为学生的人生赋值,亦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凝聚强大动力,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终极诉求。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