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要培养怎样的“好学生”

——由评选“三好学生”引发的追问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李文送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4期(总第3859期) 导报三版

在和某市班主任全员培训班分享经验时,有老师问道:“李老师,每学年学校都会评选‘三好学生’,但通常都是先看学习成绩好,其次是思想品德好,最后再看其他好。新时代教育提倡五育并举,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是不是应该把评‘三好学生’改为‘五好学生’?”这个问题不算新问题,但是,从新时代教育的境域去思考,值得去追问我们当下或未来的教育究竟需要培养怎样的“好学生”。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在我来看,就“好学生”而言,无论是“三好”“四好”,还是“五好”或“ N好”,都难以囊括“好学生”全部的“好”,也无法表达出好学生的全部内涵,因为学生是综合的人、完整的人和发展的人。关于要不要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问题,曾引发过学界的热议。建议取消者认为:“‘三好’已经不能概括今天优秀学生的标准,‘三好’本身很不全面,没有涉及到人的心理素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独立性等当代人特别需要的一些素质。”有人呼吁,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笔者采访部分师生时,普遍认可“三好学生”的激励作用,如有位名叫菁菁的学生表示:“小时候只要评上了‘三好学生’都会特别珍惜,并且鞭策自己要努力做好,争取下学期能继续成为‘三好学生’。‘三好学生’其实是很好的制度,无论对表现良好或不良的学生都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我国教育系统评选“三好学生”始于1954年,即各地各学校每学年评选“思想品德好、身体好、学习好”的学生,即“三好学生”。在实行过程中,有的学校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新的尝试,如评选纪律好、创意好、形象好、演讲好的学生……甚至提出“四好学生”“五好学生”等。还有的学校从综合考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角色推行“新三好”,如“好学生=合格+特长、好子女=勤俭+孝敬、好公民=公德+责任”“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有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校做个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勤俭自强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社区做诚实守信道德规范的好公民”。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实践探索。

南宋诗人戴复古在《寄兴》中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意思是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时,如果要求每个学生方方面面都好,显然不现实,也不可取、不可行。每学年一次的评选评优,应以可实现的具体目标为宜,并在落实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可让评选更具灵活性,体现教育的智慧性和包容性。如,评选“三好学生”时,不一定就是“思想品德好、身体好、学习好”,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好,达到三方面就可申报,如果达到 N个,甚至可申报 N好学生。这样不是更有活力和生命力吗?新时代教育不但要致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鼓励学生某些方面表现突出,授之以“好”,不正是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之需吗?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卜居》中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每个学生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倘若让每个学段的学生都能展露其生命的光辉,扬其所长,岂不美哉?

虽然,不同的人对“好学生”的理解和定义不同,但是“好学生”必然有着其共性特征或特点,包括内隐的核心素养和外显的行为表现。

在我看来,“好学生”既崇德亲师又尊道敬人,既勤奋好学又乐于助人,同时能吃苦耐劳,能与人为善,有坚强毅力,有远大志向,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他们自主、自立、自律、自觉、自强、自省和自悟;他们爱学习、爱劳动、爱国家、爱人类和爱真理;他们善于学习,心有阳光,懂得感恩,给人温暖;他们有健康的身心、高尚的修为、活慧的大脑、活跃的思维、求真的精神、创造的能力、协作的态度和世界的眼光。

当然,“好学生”不仅要有“好( hǎo)”之风采,还要有“好( hào)”之意蕴。从新时代教育对拔尖人才培养的立意来看,“好学生”应具备“四博”表征:博雅之情操、博学之笃行、博大之胸襟、博远之志向。

博雅之情操,就是博爱而优雅的情操。爱是人类生活最重要、最需要和最珍贵的情感。博爱于学生主要是指爱好广泛,并能做到爱己及人、爱屋及乌。所以,“好学生”会找到自己所挚爱和学会如何去爱,通过知识、文化、文明、思想和精神等滋养,形成端正的品行和脱俗的气质,使之过上一种优雅的生活,因为优雅气质之树生长在学识渊博和修为高尚的高山上。

博学之笃行,是指广博而精深地学习,并持之以恒地践行所学。广博而精深的学习,不是“一点就通”的学习,而是“触类旁通”的学习,甚至是“融会贯通”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是浅层的、狭窄的,更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一种深度学习、广博学习,一种精益求精的学习。要做到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就要博采众识、博取众长,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博大之胸怀,就是指开阔的心胸、广阔的视野和宽阔的格局。开阔的心胸,才能如海而纳百川;广阔的视野,才能做到高瞻而远瞩;宽阔的格局,才能不拘一格,融通天下。这是登高望远者必备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教育中,教师应立足学科思想的耕地,跳出学科思维的藩篱,并引导学生找到天地万物之间尤其是学科之间的关联与融合,使他们有海洋般的心胸、高山般的视野、天空般的格局。

博远之志向,就是心系国家和民族,乃至为了全人类的远大理想。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说:“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新时代教育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当学生志存高远,他们就能主动学习,自律地成长,就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意志力,有勇气去攻坚克难,并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实践证明,人的博学之笃行、博雅之情操和博大之胸怀,往往取决于博远之志向。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致力于培育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新时代“好学生”,使之胸怀家国天下,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向。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