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 何雨霏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4期(总第3859期) 导报三版

壹  

李政  摄

小学低段学生的数学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低段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会做”的题,更不能将结果作为唯一学习目的。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思维活动是通过感知和表象,对感知过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小学低段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可以从实物到简单形象的图形再逐步过渡到数量关系,体验简单抽象形成的过程。

一、注重操作体验,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低段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环节,把学生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先用1—2分钟时间来观察、摆弄手中的小棒,要求摆的小棒每堆同样多,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摆小棒的方法,并说出自己摆小棒的理由。然后教师抽学生汇报:“把12根小棒摆成3堆,每堆4根小棒;摆成4堆,每堆3根……摆成1堆,每堆12根。”这样学生就能充分感知这几种情况下的数量关系的共性。然后,老师随意以一种摆法,让学生思考列出算式计算,让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和摆弄一些实物,然后把这些实物进行分割,看哪些是能转化成分数表示的形式,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这一要义,初步感知体验“单位1”的意义,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注重核心素养,培养思维能力

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教育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即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关注核心素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教学“认识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讲故事等形式,使学生先直观感知数的概念:一只手有多少根手指?两只手有多少根手指?一根小棒代表一根手指,摆一摆5根手指?8根手指?10根?15根?……在摆小棒中让学生从数数中解脱出来,体会数是可以用小棒摆出来的。进而学习“认识计数单位”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就可以直观地体验到个(1根)、十(10根为一捆,10个一是10)、百(10个一捆是100,10个十是100)等计数单位的大小。通过操作练习,使学生对10进制计数单位有一具体了解,而且深刻理解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掌握了“单位”这一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加减法时理解“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奠定基础,进而达成思维的抽象与概括。此外,在学习计量单位时也可以同理迁移类推思维,如2吨加20千克,需要把计量单位相统一才能计算,即2000千克加20千克或2吨加0 .02吨。因此,“单位”的认识与理解是桥梁是纽带,是“模型思想”,是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就是核心素养,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自然达成训练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反馈调控,提高思维能力

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控的有效手段。及时的反馈,不但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还可以通过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要想提高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发展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试一试、算一算,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在尝试练习中可能会出现十位上的数与个位数相加的错误情况,教师要分析学生错误计算的思维方式,掌握思维出错的原因,然后通过理解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的算理,让学生自我思考、矫正、概括,从而掌握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既能体现自学自探的现代教学理念,又能及时反馈学习状况,在探索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必须在直观形象的平台上,引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时时得到锻炼,为高段学习搭好梯子、铺好路子。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