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学的“一”

■深圳市宝安区海裕小学 毕党程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6期(总第3861期) 导报三版

常听到教师在培训学习后发牢骚:一个专家一个观点,一会一个名词术语,让一线教师何去何从?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教与学的规律,就是教学之道。专家、名师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他们对教学之道的个性表达,是他们心目中的“一”。于我们而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理论、概念,是教学之道生发的“万物”。

其实,每位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各种概念、理念,在反思中不断地生惑、解惑,就是在教学的宇宙里由末返本,经由“万物”接近教学之道,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一”。

我们要追寻的“一”,是融会而贯通的“一”。面对丰富多彩的概念、术语或理论,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记住,而是要贯通。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它们的联结点,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些点串起来、结构化,构建自己的新意义。例如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专家有很多论述,但我们要用自己的认知把它们融而为“一”。以盖房子为比,“语言”是材料,“思维”是设计,“语”(口语)和“文”(书面语)就是所盖成的房子。语言、思维与审美、文化的关系,就像材料是大理石还是秦砖汉瓦,设计是摩天楼还是亭台楼阁,决定房子表现的是现代文明还是古典韵味。融会贯通,自主建构,是追寻语文教学之“一”的不二法门。

我们要追寻的“一”,是博观而约取的“一”。苏轼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指做学问要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还是以语文为例,每一个教学主张、观点里都蕴藏着微妙的语文教学之道,从中能透视他人百转千回的磨砺,也能看到其佳句偶得的欣喜。薛法根老师博观“阅读心理学”而约取“组块原理”,并将其成功嫁接到《螳螂捕蝉》的教学,多次实践、反思之后,提炼出组块教学理论,终成一家之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博”是过程,“约”是目的。博观约取,由博返约,是追寻语文教学之“一”的逻辑路径。

我们要追寻的“一”,是守约而施博的“一”。孟子曰:“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所操持的简约,但施行时效用广大,这才是善道。我们追寻的“一”,不是为了拥有概念而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这个“一”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或一句口号,而是教学中可一以贯之的一套法则。一方面,这个“一”要有准确的表述和丰富的内涵,基于学科本质、核心素养,体现个人的学科观、教学观。另一方面,这个“一”有系统的实施路径、操作策略,有利于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能以不变应万变,指导复杂的教学实践,并经受实践的检验。丰富理论视角,指导教学实践,是追寻语文教学之“一”的意义所在。

融会贯通,由博返约,守约施博,追寻教学的“一”,我们都在路上。历经千帆,找到自己要把持的“一”,再面对教学中的“万物”,我们就能“千变守一理,万化归一宗”,在坚守和微雕中无限接近教学之道。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