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家国情怀“种”进孩子心里

■本报记者 周睿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7期(总第3862期) 导报二版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不仅是家长和孩子旅行、放松的假期,也是孩子们感知家国情怀的重要时机。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密相连。让孩子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从小建立起爱国情怀,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格局、有大义的人。家长如何在生活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孩子的家国情怀?两位老师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和生活影响同样重要。

家国情怀是国家认同,也是人文底蕴

提到家国情怀,我们常常会想到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比如,陆游在临终前所写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顾炎武曾经发出的呼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句饱含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我们也会想到一些英雄故事,比如岳飞精忠报国、钱学森归国为中国导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以及在抗震救灾、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平凡英雄。

“这些诗句和故事都是培养孩子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在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四川师范大学青少年生命教育与生涯规划行动研究中心主任杨雪梅看来,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的内容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将这些历史故事、经典道理用在日常的陪伴和家庭教育中,能激励孩子一代代地去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国家认同。

“让孩子学习、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发展,学习先辈们的奋斗精神,理性地认知国家现状,并为之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学校、社区还是家庭都应该重视起来。”杨雪梅说,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科技日新、艺术精湛、物质丰富、人民幸福的时代。一方面,我们要与孩子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现代文明与幸福生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继承老一辈的优良文化传统,并创造性地开拓未来。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以身示范,做好榜样,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让孩子对家国情怀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除了国家认同,家国情怀还包含提升公民意识的时代价值。因此,家国情怀不仅是简单的爱国,它还体现在孩子的个人修养上。

以前,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更多地看重文化基础,而2016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人文底蕴放在了首位。人文底蕴包括三个要素——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这些要素是提升孩子个人修养的底色。成都七中育才学校银杏校区党总支书记徐世勤认为,人文底蕴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人文底蕴,提升孩子的个人修养,逐渐滋养孩子的家国情怀,需要家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地去浸润。

文化自信在感受家乡之美中生根发芽

我们每个人对故土、对家乡总有独特的情感,家乡的地域环境,它承载的资源,以及留下的璀璨文化,也是培养孩子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比如成都历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名,这座有着2300多年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承载着一些什么样的名片,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周末、节假日里去体验、探索、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把孩子带到我们身边的城市里去感受历史古迹,去接受文化洗礼,在这个过程里让他们打开五官,感受这些地标建筑、城市文化所传承下来的教育故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是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人,爱这座城市,爱这个社会,然后爱这个国家,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成长,为家乡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杨雪梅说。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徐世勤平时特别喜欢带孩子去逛身边的博物馆,从历史文物故事中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场域,更重要的是能够还原真实的场景,给孩子感知性的认识。博物馆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内容,足以让孩子得到精神上的富养。”徐世勤说。

四川省内的博物馆徐世勤几乎带孩子逛了个遍。比如遂宁的宋瓷博物馆,拥有四川境内发现的价值最高,藏量最大的宋瓷,是宋朝龙泉窑精美瓷器的集大成,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瓷器的历史。还有金沙遗址、建川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等,当然还有现在正火的三星堆博物馆。徐世勤说,给孩子讲讲这些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能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让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家长们还可以带孩子去新都桂湖,看一看明朝时期四川唯一的状元杨慎的故里,读一读他那首著名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去眉山的三苏祠,学一学“三苏”的家风家训,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人文积淀,苏洵和他的夫人程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去看看李白的故里江油、杜甫曾生活过的草堂……徐世勤认为,不断地给予孩子文化浸润,提升孩子的爱国情怀,最终达成的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良好家风,在生活细节中滋养家国情怀

爱国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是身边人、身边事,它关乎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建设。“我们通常说的妈妈的味道、父亲的背影,姊妹情深,血浓于水,其实都是来自家庭的温暖与爱,从而形成我们对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所在的故乡的眷恋与向往。”杨雪梅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健全的家庭里,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家人给予的接纳、关心和爱,他就会有安全感、归属感、恰切的依恋感,就会形成健康的自我,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才能更好地展开双翅,自由飞翔。反之,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忽视的,甚至敌对的家庭里,很难爱自己、爱家庭,也常常无法面对成长过程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外界的挑战。从这个层面来看,家国情怀的培养要回归家庭情怀,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满满的关爱。

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如何营造?比如,孩子长大了,他可以拥有一个独立的、可以上锁的房间;他可以自己去规划和安排一些课余的时间;在家中,他可以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从小就有满满的自信,即便未来在学业上、在人际关系上、在生活中遇到困境,他们也能突破这些难关。

杨雪梅还给家长们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建议。首先,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爸爸妈妈接纳的,是在家人的爱和细心呵护中成长的。要让孩子知道,他是独一无二的,父母一定要停止随便把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其次,要注意关键期的教育。大多数时候,家长可以采取民主平等甚至偶尔放任的教养方式,但孩子的几个成长关键期值得家长重视。比如,幼年时期要“不离手”,青春期要“不离眼”,多跟孩子积极互动,同时也要对孩子有适当的要求跟期待。第三,要给孩子参与生活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理、自律、自立,热爱自己所拥有的。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孩子总要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所以,家长要学会放手。杨雪梅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她便选择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上学。但这个放手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她“跟踪”了孩子3天,看孩子怎么乘坐公交车,下车之后怎么走路到学校。在放手与“跟踪”的过程里,她会观察孩子可能会有哪些不适应,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然后跟孩子交流,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要和大哥哥们同路,什么情况下要防范一些安全风险。

生活即教育,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参与家务、孩子自我创造、孩子玩的一些创造性的游戏是在荒废时间,虚度光阴。相反,这些对孩子来讲,正是在用生活来进行自我成长的教育。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这些生活点滴都是培养孩子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良好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孩子必备的生存能力,杨雪梅提醒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忽略让孩子把书本知识高效地转化成生活必需的能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