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女儿的诗词约定

■张洪铭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0期(总第3865期) 导报三版

女儿和我关系一直不错,而诗词便是我俩沟通最主要的纽带。

女儿6岁那年,我还在一所村小任教。放学后,学生都回家了,校园里只剩下我们几个外乡籍教师。晚饭后,几个同事三三两两到附近村民家看电视,因为女儿的缘故,我只能在校园里陪她。乡村的夜晚,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花香,我和女儿漫步在校园里,我牵着她的小手,她拉着我的大手,蹦蹦跳跳,高兴极了。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我们一起诵读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听着田野的蛙叫蝉鸣,我们一起诵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陆游的《自嘲》;吹着秋天凉爽的夜风,我们一起诵读杜甫的《夜》、刘禹锡的《秋词二首》……那时,我只要求她能读能诵,不求甚解,但她却对古诗词充满好奇,常常问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爸爸,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哪些兄弟呀?”“二月春风怎么似剪刀呀?”看到她刨根问底的样子,我哭笑不得,无奈也只好俯下身子,宠溺地摸摸她的小脑瓜,一一为她解惑。

女儿11岁那年,独自一人到绵阳求学。由于工作的缘故,我们很少去陪她。每到周末,我和她通过视频连线同读诗词,那时,她已能和我分享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的感悟;也能和我分享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的心得。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会和她交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从而让她意识到看待问题要全面,随即引导她,只有学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才能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眼界。

今天,她已是一名高三学生了,哪怕她学习再苦再累,抑或者是我工作再忙,我们仍然坚持同读诗词这一约定。现在,她会和我分享李白《蜀道难》中描绘的雄奇险峻、峰回路转、气势磅礴的蜀道山川,还会分享岳飞在《满江红》中所展现的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精彩之处,她索性直接站起身现场吟诵起经典片段……看着屏幕前女儿滔滔不绝地分享着她在古诗词里发现的惊喜,我则在屏幕的另一端静静地听着、看着、想着,一时间仿佛又看到了她6岁时的模样——同样对诗词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我也会在她考试不如意时,和她分享“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鼓励她要迎难而上,经受住挫折和考验;在她骄傲自满时,和她分享“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提醒她要永葆虚心谨慎的态度;在她学习劲头不足时,和她分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励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和女儿同读诗词,我们彼此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也享受着诗词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我们的诗词约定,成为我与女儿之间最长情的纽带。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