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科学家精神 ,做新时代强国少年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0期(总第3865期) 导报一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如何传承科学家精神?在“2023年天府书展”锦江区活动现场,孩子们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新时代家风”主题阅读活动,在心中播下了传承科学家精神的种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

胸怀祖国,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

“两弹一星”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主题分享环节,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崔念晗展示了一幅名为《脊梁·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版画,上面清晰地刻画出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面容。

1961年,于敏接到组织动员谈话,希望他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行到氢弹原理研究。听到这个消息,于敏觉得非常突然。回忆起这次“转行”的经历,他说:“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毅然接受了这项沉重而绝密的使命,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从研制原子弹到研制氢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直到1988年,于敏的身份才被解密。这一年,当初风华正茂的于敏,已经62岁;2015年1月,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和纯粹溢于言表。

崔念晗告诉孩子们,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很多人像于敏一样,为了研制“两弹一星”,隐姓埋名几十年,连家人都不了解他们具体从事的工作;也有如钱学森、郭永怀等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为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无数海外留学儿女心潮澎湃,立志早日回国投身建设。

钱学森时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凭借着在火箭、导弹等多个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与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共同建立了“卡门—钱学森”公式,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当钱学森于1950年准备回国时,美国政府对他进行了无端指控和无理软禁,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甚至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经过了被拘禁,被保释出狱后长达5年的软禁生活,美国终于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年9月17日,44岁的钱学森和家人登上邮轮,从美国旧金山出发,历时21天回到祖国。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崔念晗告诉孩子们,“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也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共同铸就的民族精神。

“中国天眼”精神

探秘星空,筑牢科技强国基石

凭着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近来年,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突破重重瓶颈,涌现出一批批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中国天眼”就是这样一件国之重器。

在互动阅读环节,四川国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万颖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天眼”的绘本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叫阿天,他和外公外婆生活在贵州一个偏远的大窝凼里。有一天,一个工程师爷爷带着一群人来到了大窝凼,说要在这里建一个世界最大的望远镜,这架大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

建造“中国天眼”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每个领域都是开创性的工作,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很多关键技术只能靠慢慢摸索,工程师爷爷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在工程师爷爷的影响下,阿天渐渐爱上了科学。

15岁那年,阿天考上了重点高中,他想和工程师爷爷一样,用知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工程师爷爷不仅改变了世界,还改变了一位少年的人生理想,他像一颗明亮的脉冲星,为阿天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谁知道‘中国天眼’到底有多大?”万颖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幅航拍图。从空中俯瞰,它呈现球形网状结构,反射面总面积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周长约1 .6公里,绕着圈梁走一圈足足需要40分钟。万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中国天眼’看成一口锅的话,它盛满水,全世界每个人可以分到4瓶矿泉水。”

这样一个大国重器,为什么选址在贵州的群山深处?万颖借着绘本给孩子们解释说,这里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坑就像一个又大又圆的天然“锅架”,刚好可以放下大锅形状的望远镜,而且远离城市信号干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口径达到500米,这么大的结构直接建造非常困难,只能依靠已有的地形地势。为了找到这样的地方可不容易,从2002年到2006年,科学家们结合卫星地图和实地考察,从1万多个盆地中筛选出700个,再筛选到几十个,最后才确定现在的位置。

寻找合适的地形虽然繁琐,但还不是最复杂的事情。为了让望远镜可以反射电信号,需要用金属板铺成一个铁锅的形状,而且精度还必须高。“中国天眼”上一共有4400块三角形的小铁板,每一块小铁板下方都有调整姿态的阀门,全都可以改变方向和高度,拼接起来的镜面就像柔软的幕布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形状,这就是“中国天眼”的原创核心技术。

截至今年7月,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只有1000多颗,而“中国天眼”已经发现了800余颗。“通过‘天眼’,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天文现象,不仅是对人类的科研有贡献,更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类的发展,未来太空的发展作出对应的贡献。”万颖说。

编后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管是“两弹一星”,还是“中国天眼”,都是科学家精神的具体表现。

科学家精神不仅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它强调探究、创新、思考和实践精神,其价值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对知识的追求、培养勇于负责的人才和增强创造力等方面;科学家精神还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以创新求实为依托的职业素养,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中不可缺少的顶梁柱。

这些精神集中反映了我国一代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秉承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秉持着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高尚情操,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敢于争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等一系列的高尚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从青少年儿童抓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志向,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