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中心小学校

草木之间育新人

■本报记者 葛仁鑫 钟兴茂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1期(总第3866期) 导报二版

走进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中心小学校,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各种绿植,在这所乡村学校40亩的校园里,种植着30余种乔木、50余种花卉,绿化覆盖面积达54%。“我们在校园环境打造中,力争做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路在林中、人在景中。”长兴镇中心小学校校长叶卓鑫谈到,近年来,学校注重将自然生态打造与人文生态打造同规划、同实施、同推进,充分发挥出一草一木在“五育”中的作用。

自主培育校园绿植,建设“山水校园”

2006年,长兴镇中心小学校搬迁到现址时,校园里只有一栋教学楼、一个厕所和一个食堂,校园环境十分单调。后来,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学校各项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如何打造好校园文化、布置好校园环境,成为学校思考的问题。

长兴镇中心小学校副校长尹秋霞介绍说,最初,学校的一位老校长经常收集绿植并移栽到校内,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师生参与到绿植的打理中来,逐渐在校园里形成了自主培育绿植的传统。

如今,在长兴镇中心小学校的校园里,有着专门的花木培植区、川派盆景园、生态大棚和班级农田,这些地方培育的植物被装饰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在教室的班级文化绿植区,学生们摆放着自主培育的各种盆栽,在校园的室外区域,有着瓜叶菊、绣球、桂圆、石榴等各种花卉和果木,在教师办公室和会议室里,也都布置着幸福树、吊兰等多种绿植。

“一开始,我们老师也不太懂如何培植,就请专业人士来教,我们一边学,一边教给学生。”尹秋霞说,后来随着校内植物变得越来越丰富,日常打理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为了不耽搁教师的日常教学,学校便外聘了当地的种植能手,对绿植进行培育和养护。

长兴镇红德村村民董泽贵就是学校外聘的种植能手,每天早上,她和老师一样准时来到长兴镇中心小学校,开启一天的工作。2017年,来到学校承担绿植养护工作的时候,董泽贵尽管有务农基础,但对于植物和园艺的相关知识有所欠缺,为了干好工作,她自己购买书籍、主动学习,将校园绿植管理得十分出色。如今,她成了学校生态培植社团的指导老师之一,每天下午带着学生开展相关的培植养育活动。

“学生对培养绿植都很感兴趣。”董泽贵告诉记者,很多学生将培育的植物带回家中,对居家环境进行打造,让很多家长都刮目相看。对此,董泽贵也十分欣慰,她感慨说:“现在学校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在全校师生和种植能手的努力下,长兴镇中心小学校的自然生态布局愈加完善,形成了山水园、叠翠泉、依水亭等多处景观。“我们会进一步科学调整,添植优质品种,努力建设全景可观可感、局部自成一体的‘山水校园’。”叶卓鑫表示,学校绿化力争做到草木繁盛,呈现出“春有鲜花烂漫、夏有浓荫匝地、秋有丹桂飘香、冬有寒梅傲雪”的四季景象。

全力推进五育并举,打造“立体教材”

扦插、分株、剪枝……这些外行看来有些陌生的词语,长兴镇中心小学校的师生却十分熟悉。

六年级2班学生董文琴目前已培育出10余盆盆栽植物,自己最满意的是一盆玉树。除了动手培育以外,董文琴还主动在课外了解植物百科知识,目前已掌握了20余种植物的特性。在长兴镇中心小学校,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和自己培育的绿植一同成长。

“培育植物不仅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培养。”长兴镇中心小学校教务处主任陈玲介绍说,在培育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得到锻炼。

例如,学校的川派盆景社团,在金弹子、小叶黄杨、竹等植物的培植中,中低年级学生可以学习植物的基本常识,以及育土、育花、管理、施肥、防病虫等基本技能,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结合美术知识,对其造型进行设计,提升审美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蕴。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明显变得更加耐心、细致。”陈玲说,学生不一定都能成为植物学家,但在培育植物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和美好品德,能让他们终生受益。

此外,长兴镇中心小学校着力构建五育“润”课程体系,扎实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丰富五育并举路径,成为宜宾市首批“五育并举”试点校之一。

“花卉草木构成了学校的自然景观,五育并举则是我们的人文内涵。”叶卓鑫说,学校努力打造生态文化校园,就是希望将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既将德育、文化元素融入自然景观,也提炼各类花草植物的风骨品质、人文内涵,使其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例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近在咫尺的生态绿植成为最生动的教学素材,而在校园布局里,“梅兰竹菊”文化墙、户外图书角等功能区也为自然景观赋予了别样的意义。

“学校应该是一本‘立体教科书’,让自然之美滋养学生心灵,人文之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叶卓鑫表示,学校将不断探索校内自然与人文新的契合点,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工作,让学生们像绿植一样茁壮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