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郎机:播撒爱与希望 静待花开满原

本报记者 郭路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2期(总第3867期) 导报四版

炎热的7月,刚结束一学期紧张教学工作的索郎机没有闲下来享受悠长暑假,而是立刻投入到了充实的“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工程”培训中,为自己的专业能力“充电”。

索郎机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班佑完全寄宿制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她凭着过硬的基本功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率先在若尔盖县尝试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成为全县该项试点工作的带头人之一,并获评阿坝州第一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她爱生如子,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在美丽高原上播撒知识的种子,托起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身兼多职   用行动践行育人初心

1999年9月,刚参加工作的索郎机被分配到若尔盖县最偏远的包座乡中心校任教,面对艰苦的条件,她没有一丝怨言。因为同样来自大山,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教育对于这个地方的重要意义。

刚到学校,索郎机便接手了语文教学、藏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新手,担任班主任,还有双科的教学任务,压力可想而知,但索郎机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更加勤练基本功,三笔字、教学设计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那时候,教学环境十分简陋,也没有什么教辅资料,教学知识和技能只能靠老师自我摸索和感悟。于是,索郎机白天上课,晚上就点起蜡烛,研究教材、练习教学基本功,准备第二天的课程资料。闲暇时间,她还尝试撰写论文,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研能力。

由于学校师资不足,一学期以后,索郎机从语文教学转岗数学教学,还承担了科学教学任务。“当时年轻,精力比较充沛,也不觉得辛苦。”索郎机说。多学科教学任务并行,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候,她便主动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们也愿意手把手地教,还经常去听她的公开课,称赞她的教学方法有新意,这给予索郎机成为一名“好老师”的信心。

2003年11月,索郎机调任达扎寺镇岭嘎村小学,这是一所仅有3名教师、3间漏雨教室的小学校。索郎机和同事上课以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搭着梯子爬到教室屋顶“翻瓦片”。

新学校只有3个班,老师们包班上课,索郎机承担藏数学的教学任务。牧区学校,数学教材是藏文版,教学也使用藏语,但索郎机求学时期一直读的二类模式,以汉语为主,过语言关就成了她面临的最大难题。没有捷径可寻,只有反复不停地读,反复不停地练,查字典弄懂每一个术语的意思,提前记忆每一个重难点。“只有自己把它记熟了,上课时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提前多做准备,便是索郎机的教学秘诀。

虽然条件艰苦,但两所偏远学校的经历让索郎机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不仅教学基本功得到迅速提升,教学方法和技能也在每学期的听课、评课中一点点磨炼,一点点进步着。

积极创新   潜心钻研提升教学技能

课堂上,索郎机喜欢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做小结。……以前学校教具少,索郎机便自己准备剪刀、钉子等材料,和学生一起制作教具。她从不吝啬课堂时间,为了教学生认识时钟,她可以花上一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一起制作时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让学习自然发生。

2007年10月,索郎机调入班佑完全寄宿制小学,担任班主任以及数学教研组长。班佑完全寄宿制小学条件相对较好,但教学任务更繁重。为提高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索郎机常常挑灯夜战。一到假期,便投入到各种专业培训中。平日里,她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抽空到若尔盖县民族寄宿制小学藏数学专家那里去听课;为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她带领数学组的老师们一起学习,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创新。发现学生基础不一样,作业完成效果不理想,索郎机便在班里尝试分层次设置作业,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辅导,让每个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都能“吃饱吃好”,这对“培优”和“补差”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2012年,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技能竞赛拉开帷幕。经过层层选拔,索郎机代表阿坝州参加藏数学科目的省级决赛。

准备比赛的那段时间,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能看到索郎机抱着电脑匆匆赶去学习的身影。由于电脑操作不够熟练,索郎机每天都会到民族寄宿制小学教师李琼玲那里去补课,在李琼玲手把手地指导下学习课件制作、动画设置。教学设计也是一大难点,为了做好充分准备,索郎机找来很多优秀的案例反复学习,应该抓住哪几个环节,怎样把每个环节用文字表达出来。……她一边看,一边做笔记,看多了便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活学活用。从县级比赛到州级比赛,再到省级比赛,索郎机一遍遍打磨、完善着自己的教学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省级决赛中,随机抽取课题的“说课”“作图”“备课”“课件制作”四项比赛中,索郎机都获得了第一名,并获得了综合一等奖。

教学中,索郎机勤于探索,更勇于创新。她的每堂公开课都被称赞教学理念前卫,教学方法新颖易懂。2016年10月,阿坝州教科所组织一批老师到河南省永威学校去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索郎机是其中一员。学习回来后,一些老师认为该模式不适合当地学生,没有在教学中采用。但索郎机大胆尝试,率先在若尔盖县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并成为全县该项试点工作的带头人之一。她将自己的学习所获用于实践,拟定了新的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再和学校各教研组组长一起探讨,不断反思,及时总结,适时改进,打造出了适合自己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及“四清”工作落实方法。

“好的理念要吸收,也要根据当地学生的情况进行改进。”索郎机说,新的教学方法很好,但当地学生和永威学校、洋思中学的学生基础不一样,见识也不一样,他们不可能完全自学。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加入老师的适当指导,加入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引导很重要。自学的时间也被拉长,自学结束,老师还要进行一定的讲解。

改进之后,新的教学模式更适合班佑完全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们欣喜地发现,创新教学模式后,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收获成效后,全县许多小学都来班佑完全寄宿制小学学习交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也在全县推广。在全县首届一类模式小学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索郎机不负众望,荣获了一等奖。

用心育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

“如果一个老师能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这是索郎机奉行的为师之道。作为班主任,她在潜心钻研教学技能的同时,也没落下育人的责任。

刚工作那几年,在牧区学校,学生辍学是常有的事,入学动员便成了老师们开学之初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时的高原牧区,很多家长文化层次不高,认为家里缺乏劳动力,送孩子去上学不如让他们帮家里多干点农活。为了转变家长的观念,老师们不厌其烦地上门动员。游牧人家总少不了几条狗,而索郎机很怕狗,但为了让孩子们重回教室,她努力克服着心里的恐惧,一次次到学生家里,给家长们讲政策、举例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的次数多了,跟家长交流多了,他们也慢慢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愿意送孩子回学校学习。

如今,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学生辍学的事不再发生,但辅导孩子作业仍然是很多家长的难题。为了让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索郎机将微信等网络工具充分利用起来。她请家长把孩子每天完成的作业拍照发给她,她批改完以后,再将孩子做错的题录制成讲解视频返给家长,家长便能借助视频辅导孩子纠错,或让孩子自己对照视频学习。反复多次学习之后,知识点自然就掌握了。一些孩子父母长期不在家,索郎机便经常给这些孩子的父母打电话,跟他们聊孩子的近况、在校表现,提醒家长多关心孩子、多跟孩子交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这样的家校沟通多了,家长们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索郎机和学生在一起。

作为班主任,索郎机时刻关注着班里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到班佑完全寄宿制小学后,索郎机带的第二届学生中有一个孤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索郎机积极联系学校领导和县妇联,对孩子进行帮扶。她自己也力所能及地关心他、帮助他。每学期开学前,她总会准备好学习用具,作为开学礼物送给这个孩子;每到周末,她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课余时间,她总是找机会和孩子谈心,让孩子感受爱的温暖。

若尔盖县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巴西会议旧址、包座战役遗址,红军长征曾经过这里,《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课文的故事也都在这里发生。索郎机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融入思想教育中,利用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她还把德育渗透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抓住一些知识点开展德育工作。比如讲一道数学应用题,题目里说一位小朋友没有把水管开关拧紧,水一直滴,每分钟滴几滴,算一算一个月会浪费多少水。这里就可以融入节约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德育,能让孩子懂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当下,好好学习,健康成长。”索郎机说。

7月的若尔盖草原正值花期,漫山遍野的格桑花正迎风绽放。在一代代像索郎机一样的老师们的用心“浇灌”下,这里的孩子也像格桑花一样灿烂盛开,一路向阳。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