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幻遇到现实

如何答好孩子的“未来之问”?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3期(总第3868期) 导报一版

近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掀起一阵“科幻热”,在带着孩子感受科幻魅力的同时,许多家长心中也生发出“如何帮助孩子开发想象力?”“看科幻小说能让孩子爱上科学吗?”等疑问。本期,我们邀请到四川省科幻学会教育专委会主任张成刚,向学校提出建议,为家长答疑解惑。

同时,“怎样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也是一个令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10月22日,在成都科幻馆举办的“相‘信’未来:成都创想少年 x科幻大咖对谈会”上,一众“科幻大咖”现场回答了学生们的“未来之问”,他们的“解题思路”或许能为各位家长提供借鉴。

畅谈“未来之问”

各位老师请听题……

“如果你遇见了外星人,你会问他什么呢?”“在未来,我们是否也可以与小猫、小狗对话?”“遇到宇宙中的其他文明时,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在对谈会的“创想课堂”上,同学们口中千奇百怪的问题背后是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想象,而这些畅想或将在不久的未来变成现实。

“其实,我小的时候也不喜欢考试,不愿意死记硬背,但还是一路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针对同学们关心的“未来的学习方式还需不需要日复一日地读书?可不可以直接将知识‘移植’进脑子里?”等问题,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回忆起自己的“求学之路”,并告诉同学们,学习无捷径,科技只能起辅助作用。“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想要真正掌握它,必须有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这不是靠背诵‘植入’大脑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我们去亲身实践。”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也补充道:“学习是让人类不断进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们通常都认为,学习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为社会尽一分责任,创造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在未来,学习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享受生活的快乐和感受世界的美好。我们必须了解很多知识,才能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人类在享用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时,也愈加明显地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副作用”,有两位同学就这一点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其中一位问道:“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体的孤独感和虚无感。在未来,这种人与人的疏离是否有可能缓解?”线上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总编尼尔·克拉克表示,他相信这些问题只是暂时性的,但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更恰当地使用技术,减少对技术的过分依赖。

另一位同学则思考:如果未来 AI大规模地代替人类工作,那人类做什么呢?刘慈欣表示:“或许在未来‘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基本原则会被改变,人类依靠技术便可以实现‘全民收入’;也有可能人与机器无法避免竞争局面,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动。与机器共生是我们已经在面对的问题,最终的答案还需要我们自己寻找。”

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求知欲?

从学习生活、文学创作到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从时间旅行、太空探索到外星生命、末日危机,同学们关心的议题多到超乎想象。除了畅想未来,他们甚至还能够主动审视当下,对技术做出反思,思考人机关系的未来方向。“爱科幻”似乎让这些少年求知、求学的步伐变得更加有力。

对此,四川省科幻学会教育专委会主任张成刚指出:“科幻作品中蕴含的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思考空间,它不仅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进而培育青少年的科学家潜质。”

如何让“科幻元素”与“科学教育”相互促进?张成刚表示,学校在设计相关课程时,可以尝试将科幻元素融入课堂内容中。比如,在讲解基因编辑相关的知识时,老师可以引入某部科幻作品中关于基因改造和人类进化的情节,甚至可以直接从经典科幻小说中提到的科学概念、科技应用入手,导入学习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除了这些课堂教学技巧以外,学校和老师还应该鼓励青少年阅读科幻作品,并积极组织开展科幻主题校园创作活动。”张成刚说。

回到家中,家长也不能懈怠。购买或借阅优秀科幻作品与孩子共读;和孩子共同探讨科幻作品中的技术原理、科学依据;全家一起进行科学实验和自然探索等,都是张成刚为家长支的招。最简单的,在日常观看新闻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帮助他们将前沿科技、感兴趣的小说情节,以及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是让青少年走进科幻、爱上科学的重要动力。科幻小说中,尤其是“硬科幻”,其世界观大多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或心理学、医学中的科学规律为基础构建的。

张成刚表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首先,要破除“科幻作小说是闲书”的刻板印象,为青少年提供接触科幻作品的条件;其次,尽可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科幻作品,并引导他们畅想未来、探索科学。

加强“想法变现”能力

一切皆有可能

19世纪,“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构想的“鹦鹉螺号”启蒙了现代潜水艇的发明;同一时期,爱德华·埃弗里特·黑尔在《砖月亮》中描述了一个人造空间导航台,在轨道中与地球同步运行,永不落地,它也是“地球哨兵”人造卫星的文学雏形……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技术,其实早已存在于小说家的科学幻想之中。

对此,张成刚表示,阅读科幻作品不仅是青少年接触“科幻”的钥匙,更是打开他们想象力大门的钥匙。

首先,科幻作品中的未来科技、外星生命、人工智能等主题,不仅能启发青少年的深度思考,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其次,科幻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情节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还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在此,张成刚提醒:“并不是所有的科幻作品都适合青少年,我们要筛选合适的作品阅读,准确理解作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同时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探索,在想象与现实中自如切换、相互融合。”

曾经的幻想,今天的现实,优秀的科幻作品往往具备很强的现实性、前瞻性,对于青少年而言,加强自己的“想法变现”能力,是连接想象与现实的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张成刚认为,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运用于实际格外重要。

在对谈会上,“创想少年”有的展示了自主设计的机器人,有的设计了可以将人“强制”唤醒的“懒人闹钟床”,还有的发明了“基于激光感应技术的自动铁路站台安全提醒装置”……即使这些发明创造在现实运用中还有许多可改进的地方,但它们的出现代表着这些少年已经从“想象”向“现实”迈出了一大步。

“无论家长,还是学校,应尽最大可能保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为想象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通过广泛的学习和积累为想象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支持;允许孩子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想象,运用写作、绘画、设计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更好地提高‘想法变现’能力,让想象与现实相连接,并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张成刚说。

“创想少年”和科幻大咖们齐聚一堂。(马晓冰摄)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